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柴达木盆地西南区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体系及有利砂体预测

赵东升  
【摘要】:油气资源评价表明柴达木盆地西南区有着广阔的勘探前景,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又是最有利的油气层系之一。但是,随着勘探的深入,勘探难度不断加大,应用新技术与新方法研究沉积体系与预测有利的砂体分布,将成为寻找隐蔽油气藏的重要手段,鉴于此开展了该项研究。 本次研究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钻井、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精细地层划分对比技术,分级建立研究区高精度地层对比格架;运用重矿物的组合、稳定系数和砾岩特征及分布确定物源方向;通过对重点井的沉积相标志的深入研究,划分沉积相类型,建立了测井—录井相与沉积相之间的对应转化关系及相模式。通过多井的对比剖面的分析,深入研究储层物性特征及其与沉积相关系,运用沉积相模式,并结合三维地震的储层反演技术,预测该区有利砂体分布。 本次研究确立了该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具有多物源、近物源的特点。确定了该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时期发育有冲积扇、河流、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及沉积相的空间展布特点。首次建立了该区新近系与古近系井—震统一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并在等时格架下对该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砂体分布进行了预测,结合烃源岩、盖层、圈闭与保存条件分析,提出了七个泉、跃进一号和红柳泉地区有利砂体的分布范围。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陆金波;王英民;张雷;王改云;顾秀梅;;草湖地区侏罗系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特征[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1年01期
2 康海亮;于兴河;李胜利;王斌;;准噶尔盆地腹部达巴松地区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年02期
3 徐大宝;马青;徐正华;徐立明;郭仁静;;哈拉哈塘地区东河砂岩-角砾岩沉积相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年06期
4 袁志云;王成林;孔令洪;;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沉积体系[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年02期
5 谢豪;;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四段沉积相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19期
6 王蛟;;车镇凹陷沙河街组层序地层与沉积特征研究[J];新疆石油天然气;2007年01期
7 周书欣;;我国碎屑岩沉积相的研究动向(节录)[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8年01期
8 孙娇鹏;胡忠亚;崔璐;崔璐琪;;成煤沉积体系对煤层控制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21期
9 朱美衡;郭建华;伍永田;王明艳;;阿克库勒地区三叠系层序地层及对储集砂体的控制作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邓宏文,王洪亮,翟爱军,徐长贵;中国陆源碎屑盆地层序地层与储层展布[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年02期
11 李文茂;李国蓉;张天操;李弢;金小燕;周大志;;川东南庙高寺—二里场地区嘉陵江组层序地层与沉积相[J];海相油气地质;2010年02期
12 罗强,侯方浩;广西平果地区二叠纪、早三叠世沉积体系研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13 李潍莲,刘震,吴因业;H盆地L区块下白垩统地震相分析及沉积体系预测[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1年05期
14 秦刚;谢锐杰;;长岭前七号地区沉积体系(相)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02期
15 沈忠山;;塔贝尔凹陷大磨拐河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J];海洋地质前沿;2011年04期
16 史宣玉,喻春辉,热依汗古丽,刘树辉,哈丽娅;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沉积体系与油气关系[J];新疆石油地质;1995年03期
17 游秀玲,金彦君,常学军;高尚堡油田沙三段二、三亚段沉积体系与沉积相[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7年01期
18 尹路;潘建国;陈永波;任培罡;谭开俊;;准噶尔盆地卡因迪克地区侏罗系沉积特征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9年03期
19 鄢继华;张鹏;陈世悦;张明军;;沾化凹陷断坳转换期层序地层及沉积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07年04期
20 施辉;李建明;李惠;;王家坪下寒武统沉积相研究[J];海洋石油;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进华;;库车坳陷白垩系层序地层与沉积相[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2 梁秋利;;黄陵矿区双龙井田沉积体系与成煤作用[A];煤田地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集[C];2003年
3 陈世悦;;车镇凹陷早第三纪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4 王随继;;据岩相转换优势度的沉积相判别和古地貌恢复——以柴达木盆地西部跃进二号油田第三系为例[A];地貌·环境·发展——2004丹霞山会议文集[C];2004年
5 王雅峰;王革;杨辉;;应用三维可视透视技术进行临江地区扶杨油层沉积相研究[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王德祖;;华亭矿区延安组沉积环境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中国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5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陆英;;海安凹陷泰一段沉积特征及油藏类型研究[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8 杨玉卿;蔡军;;珠江口盆地文昌15-1油田珠江组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研究[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朱静;余芳;;鄂尔多斯盆地子洲-清涧地区山西组沉积相研究[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金振奎;张响响;邹元荣;王邵华;明海慧;周新科;;青海砂西油田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部沉积相定量研究[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东升;柴达木盆地西南区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体系及有利砂体预测[D];西北大学;2006年
2 李军辉;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层序地层及油气成藏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3 张本琪;车镇凹陷层序地层与石油地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4 张明安;埕东—飞雁滩地区层序地层与油气成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5 史淑玲;吐哈盆地葡萄沟地区层序地层学研究与有利岩性圈闭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6 胡志方;三江盆地绥滨坳陷中生界层序地层与有利目标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徐会永;查干凹陷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及油气成藏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8 刘晓;二连盆地乌里亚斯太凹陷中洼沉积体系及油气成藏条件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9 王志坤;高邮凹陷高频层序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10 向树安;冀中坳陷淀南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一~沙三段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卫东;孤南洼陷沙二~沙三段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2 林晓星;柴达木盆地三湖凹陷北斜坡第四系层序地层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张晋飚;四川广元剑门关地质遗迹景观成景机理与保护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4 刘晓丽;济阳坳陷孤北区块煤成气储层沉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5 张学伟;渤海海域歧口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研究与有利储集相带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6 冯动军;准噶尔盆地石南地区侏罗纪—早白垩世沉积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陆亚秋;库车坳陷东部白垩—第三系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8 张素梅;黄河北煤田石炭—二叠系沉积及高分辨率层序划分[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9 徐宗培;白云鄂博群多重地层划分初探[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0 何卫军;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侏罗系直罗组—安定组沉积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韩晓玲、通讯员 徐燕;地大对西部油气勘探获理论突破[N];湖北日报;2006年
2 欣华;地质科研促西部勘探大跨越[N];中国矿业报;2006年
3 周亚光;中石化西部油气勘探取得新突破[N];中国化工报;2006年
4 张平 郑丽红;朴实执着进取 积淀卓越人生[N];科技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江其勤;川东北地层研究取得进展[N];中国石化报;2006年
6 王永忠;煤田地质理论添新成果[N];中国矿业报;2001年
7 晨澜;沉积盆地和沉积相[N];中国石化报;2008年
8 周亚光;西部油气勘探理论研究获突破[N];中国化工报;2007年
9 裘建;多学科综合研究再现地球演化[N];中国矿业报;2001年
10 孙希利;地质研究带动西部盆地勘探[N];中国石化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