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县探区延长组储层微观特征研究
【摘要】:本文综合应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储层地质学等理论和方法,通过野外剖面观察、钻井岩心观察、测井资料解释、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和储层岩性物性分析等手段,对富县探区延长组的沉积相及储层微观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论文在富县探区首次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观点和方法,把延长组划分为1个超长期、4个长期、9个中期和24个短期4级规模的地层旋回,并与延长组传统的地层划分进行对比。根据古水流方向和轻重矿物分析认为沉积物主要来自东北方向,母岩为北部大青山地区的上太古界乌拉山群和下元古界二道凹群的变质岩。识别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微相是富县探区延长组油气储集的骨架砂体,砂体的发育完全受控于沉积相的展布,均呈北东—南西方向条带状展布。
富县探区延长组砂岩主要为岩屑长石细砂岩和长石细砂岩,杂基含量低,胶结物含量高,主要是方解石、绿泥石膜,其次是水云母、自生石英、长石、网状粘土、高岭石及浊沸石等。成岩作用普遍进入晚成岩A期,主要成岩作用有压实、胶结、交代及溶蚀作用,其中压实、胶结作用是降低砂岩物性的主要成岩作用,溶解作用则有效改善了储层物性。主要成岩相有绿泥石薄膜胶结相、泥质胶结相、石英、长石胶结相、碳酸盐胶结相及浊沸石溶蚀相,其中绿泥石薄膜胶结相和浊沸石溶蚀相发育区物性较好,而碳酸盐胶结相发育区物性差,常为成岩致密带。
残余粒间孔、溶蚀粒间孔、溶蚀粒内孔、溶蚀填隙物内孔隙及自生矿物晶间微孔隙为研究区主要孔隙类型,孔喉结构为:小孔细喉型、小孔微细喉型、小孔微喉型、微细孔微细喉型及微细孔微喉型,为低孔、低渗储层,且具较强的非均质性。总体上长2和长3油层组物性最好,长8、长6油层组次之,长7油层组最差。富县探区各种敏感性均表现为中等以下的敏感性程度,基本不会对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某些地区甚至还出现盐酸酸化后渗透率上升,储层物性得到改善的情况,酸化可作为研究区油气开发生产的有效手段。
富县探区延长组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相、构造背景和成岩作用三大因素控制。沉积相对储层的控制表现为:延长组储层粒度总体较细、长石、岩屑等塑性碎屑颖粒、胶结物含量高,决定了延长组原始物性较差;稳定的克拉通沉积盆地背景决定了构造活动弱、热流值低,导致了延长组储层经过了较长时间和较高强度的压实、胶结作用与较晚的有机质成熟时间、较弱的有机酸溶蚀和裂缝的不发育。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研究区延长组储层低孔、低渗的特点。
综合分析富县探区储层孔渗参数,参考前人储层评价研究,将富县探区储层划分为四类,并对各油层组储层的分类和平面展布进行研究。通过找砂体发育带及高孔、高渗带结合产能特征和测井资料在富县探区延长组不同层位优选出11个油气有利区块,为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
|
|
|
1 |
季汉成;翁庆萍;杨潇;;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下二叠统山西组山2段成岩相划分及展布[J];古地理学报;2008年04期 |
2 |
刘林玉;王震亮;张龙;;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长3砂岩的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J];沉积学报;2006年05期 |
3 |
申艳;谢继容;唐大海;;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成岩相划分及展布[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6年03期 |
4 |
冯娟萍;李文厚;欧阳征健;余芳;曹红霞;赵阳;;陕北青化砭油田长2砂岩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3期 |
5 |
张响响;邹才能;陶士振;徐春春;宋建荣;李国辉;;四川盆地广安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低孔渗砂岩成岩相类型划分及半定量评价[J];沉积学报;2010年01期 |
6 |
许化政;;白庙气田天然气分布的控制因素[J];天然气工业;1990年02期 |
7 |
司学强;张金亮;;广利油田沙四上亚段成藏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8 |
刘林玉;王震亮;;白豹地区延长组长3储层的成岩作用与成岩相[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9 |
李建明;李慧;施辉;;稳定碳氧同位素在沉积相和成岩环境划分中的应用——以柴西南翼山浅油藏储层研究为例[J];四川地质学报;2010年03期 |
10 |
刘晓英;李廷艳;张居增;尤源;马继业;;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_3亚段储集层与成岩相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1年04期 |
11 |
兰朝利;何顺利;张君峰;门成全;;苏里格气田储层“甜点”控制因素探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12 |
许丽丽;国景星;张健;袭著纲;张勇;;饶阳凹陷古近系成岩作用特征[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0年02期 |
13 |
刘秀婵;刘林玉;陈西泮;;横山双城油区长6油层组主要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J];岩性油气藏;2011年02期 |
14 |
樊爱萍;杨仁超;李义军;;成岩作用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J];特种油气藏;2009年02期 |
15 |
李晓清,郭勤涛,丘东洲;潍北油田储层的成岩作用及成岩相划分[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1年04期 |
16 |
付娟;李文厚;;储层成岩作用研究综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年22期 |
17 |
许书堂,张洪波,张同周,杨玉娥,顾勤,王志萍;白音查干凹陷储层成岩作用及其纵向分带特征[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年04期 |
18 |
余小雷;王高虎;程豪杰;;华池—白豹地区长6段砂岩成岩作用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05期 |
19 |
赵澂林;刘孟慧;姜在兴;;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含油气岩系沉积学及沉积相的基本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1991年02期 |
20 |
何东博,贾爱林,田昌炳,郭建林;苏里格气田储集层成岩作用及有效储集层成因[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