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濮凹陷及邻区凹陷上古生界热演化史与二次生烃史研究
【摘要】:
沉积盆地热演化史在油气勘探和油气成藏研究中占重要的地位。东濮凹陷及邻区受印支、燕山、喜山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和影响,中生代、新生代盆地类型明显不同,导致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及热演化史复杂。对于研究区热演化史的恢复,以活动论及地质发展阶段论思想为指导,将盆地热历史与整个区域构造演化史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将采用今、古地温并重;测试分析古温标样品,将地震、钻井与露头资料相结合,充分考虑不同期次盆地的叠加、改造对盆地地温场影响,建立热演化史的概念模型,分演化阶段恢复了不同构造单元的热演化史和生烃史,指出了东濮凹陷及邻区凹陷上古生界有利生烃区。主要取得了以下的认识:
1、分析连续测温资料,认为研究区现今地温场格架主要受地壳深部结构、构造背景的控制。东濮凹陷地壳薄,临清坳陷中部区次之,开封坳陷最厚且受北北东向和北西西向两组断裂相互牵制和影响,导致地温梯度依次减小,分别为34℃/km、27-32℃/km、23.3-29.1℃/km之间。现今地温场平面分布受研究区构造格局的控制,相同层位埋藏厚度大的部位,地温高;埋藏浅的隆起部位温度低。
2、在区域构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重新测试包裹体、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综合分析,认为不同的构造单元古地温差别较大,将其划分为古今地温接近型、古地温高于今地温型两种类型。以兰聊断裂带、汤阴地堑、临清中部隆起区以及济源凹陷中央隆起带为例,分别确定了研究区中生代三叠纪的古地温梯度为31.7℃/km,早、中侏罗世古地温梯度为27.8℃/km,早白垩世末的古地温梯度分别为40-50℃/km;古近纪地温梯度为30-37℃/km。
3、综合构造演化特征及多种古温标方法,划分了四个热演化阶段,确定了关键时期(中生代晚期)的古地温梯度为35-45℃/km,热流值可达90mW/m~2以上,热演化程度在此时期迅速升高,确定研究区中生代晚期(130-140Ma)发生了一期构造热事件。这次构造热事件对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隆起和凹陷边缘使烃源岩达到最大演化程度,现今仍然处于生烃阶段。
4、应用多种古地温研究方法与盆地模拟方法相结合,恢复了不同构造单元的古地温演化史,共划分了5种不同构造单元的热演化史类型。即中生代以来持续沉降增温型、中生代—古近纪持续增温新近纪以来降温型、中生代早期增温—中生代晚期降温—新生代增温型、中生代增温—降温交替变化新生代以来持续沉降增温型、抬升降温型。从热演化史的角度来看,前四类热演化史类型是古生界烃源岩找气的较为有利类型。
5、东濮凹陷及其邻区古生界烃源岩二次生烃具明显的迟滞性,各构造单元生烃史有明显差异。结合构造演化特点和后期保存条件分析,确定东濮凹陷东、西部次凹、中央隆起带和中牟凹陷为明显二次生烃的有利区。
|
|
|
|
1 |
李慧莉;邱楠生;金之钧;何治亮;;塔里木盆地的地质热历史[J];中国西部油气地质;2005年01期 |
2 |
李慧莉;邱楠生;金之钧;何治亮;;塔里木盆地的热史[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年05期 |
3 |
常俊合,岳玉山,吕红玉,任战利,邵永轩;东濮凹陷上古生界热演化史与生烃期关系[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年02期 |
4 |
刘丽;任战利;崔营滨;张盛;;东濮凹陷现今地温场分布特征[J];地质科学;2007年04期 |
5 |
王德仁,周开义,常俊合,李新军,吕红玉;东濮凹陷煤系烃源岩评价中的几个问题[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年06期 |
6 |
赵林,贾蓉芬,秦建中,郭爱明;二连盆地侏罗系地层热演化史研究[J];地球化学;1998年06期 |
7 |
鲁雪松;蒋有录;常振恒;武晓玲;;东濮凹陷东营组地层剥蚀厚度估算及其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2007年02期 |
8 |
郭巍;方石;刘招君;苏飞;;松辽盆地南部泉头组-嫩江组热演化史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年03期 |
9 |
任战利;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的研究[J];石油学报;1996年01期 |
10 |
袁新友;塔A和塔B地区古地温与热演化史研究(摘要)[J];地质地球化学;1992年06期 |
11 |
任战利;张盛;高胜利;崔军平;肖媛媛;肖晖;;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及其成藏成矿意义[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S1期 |
12 |
任战利;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新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2年03期 |
13 |
蒋有录;鲁雪松;谈玉明;武晓玲;;东濮凹陷凝析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J];天然气工业;2009年04期 |
14 |
苏向光;邱楠生;柳忠泉;张林晔;李兆影;;沾化凹陷构造—热演化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15 |
李儒峰;陈莉琼;李亚军;宋宁;;苏北盆地高邮凹陷热史恢复与成藏期判识[J];地学前缘;2010年04期 |
16 |
王一刚,余晓锋,杨雨,张静;流体包裹体在建立四川盆地古地温剖面研究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
17 |
崔军平;任战利;;内蒙古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热演化史[J];现代地质;2011年04期 |
18 |
王璐,刘顺生;磷灰石裂变径迹的退火作用及其在沉积盆地油气勘探中的应用──以东濮凹陷为例[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8年03期 |
19 |
史建南,姜建群;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大民屯凹陷的古地温[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年06期 |
20 |
李继东;武晓玲;李素贞;谢书琴;;东濮凹陷深层气藏成藏规律[J];新疆石油地质;200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