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苯并咪唑盐一碳单元转移反应及仿生合成新方法研究

李剑利  
【摘要】: 生物体内复杂且神奇的质能转化过程,几乎都是在酶的指导下,在异常温和的环境中高效、专一、和谐地进行。酶在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中所展现的独特性能,引起了人们对生命现象探究的浓厚兴趣,在分子水平上模拟生物酶成为近年来仿生化学前沿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四氢叶酸辅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是传递一碳单元进行生物合成和代谢,是体内许多物质(包括DNA和RNA)甲基化的直接甲基源。结构研究发现,当一碳单元处于甲酸氧化态时,四氢叶酸辅酶的活性结构中心是生成或断开的咪唑啉五元环,环上两个不对称氮原子差异较大的pKa是环的活性构成之源。模拟四氢叶酸辅酶结构功能和作用机制构筑模型物以实现仿生一碳单元转移反应,可为有机合成开拓新的反应途径,提供新的合成方法。 本文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利用本课题组提出的可转移甲酸氧化态一碳单元的四氢叶酸辅酶新模型苯并咪唑盐,构筑了22类模型化合物,系统研究了苯并咪唑盐与Grignard试剂、亲核胺试剂的加成-水解反应和一碳转移反应,提出了39种醛、酮、酰胺等化合物的仿生合成新方法(其中一元醛9种,二元醛2种,一元酮11种,二元酮4种,三元酮1种,环二酮1种,大环酮2种,N-取代甲酰胺5种、N-取代乙酰胺3种以及2-甲基苯并咪唑等化合物)。醛、酮及酰胺是重要的有机核心化合物,尽管其合成方法不断得到拓展,但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其合成新方法的研究依然是有机化学一个既古朴又富挑战性的研究领域。此外,本文对苯并咪唑还原水解反应也进行了探讨,提出9种醛、二醛的合成新方法。主要研究内容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醛新合成方法研究.构筑了1,3-甲基取代和苄基取代两类苯并咪唑盐作为四氢叶酸辅酶模型,分别与Grignard试剂、双Grignard试剂亲核加成,继而水解成醛,实现一碳单元转移,提出了9种醛和2种二醛的仿生合成新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苯并咪唑的还原-水解反应,又提出了6类醛和3类二醛的合成新方法,并对两类合成方法的实验条件、结构影响因素等予以讨论,对两类醛合成方法的适应性进行了比较。 (2)酮新合成方法研究。通过构筑苯并咪唑盐2-位取代的四氢叶酸辅酶模型,或者带有潜在反应中心的功能化单元,使其与Grignard试剂转移一碳单元,对五类19种酮提出新的仿生合成新方法,并对反应机理、条件因素等进行了探讨。模型物苯并咪唑盐2-位功能化取代基的设计、转化,实现的分子内一碳单元转移环化合成大环酮的思路,是酮合成新方法的一大亮点。单、双苯并咪唑盐和单、双Grignard试剂的变换组合实现的系列一碳单元转移反应,为多类型酮化合物提供了开阔的合成视野。 (3)酰胺新合成方法研究。在研究苯并咪唑盐与Grignard试剂加成-水解反应的基础上,对苯并咪唑盐与另一类亲核试剂胺化合物的一碳单元转移反应进行了系统研究,为8种酰胺类化合物和2-甲基苯并咪唑提出了仿生合成新途径,对所合成的物质通过~1H NMR、IR、MS等方式进行了结构表征。 叶酸辅酶参与的一碳单元转移反应持续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归因于它在生物体系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化合物合成、设计(特别是在抗癌药物及液晶材料)等方面的重要指导作用。整个研究过程表明,苯并咪唑盐具有转移一碳单元或同时转移双一碳单元的能力,是一类性能优良的四氢叶酸辅酶模型新体系。在非酶催化条件下,不仅实现了与生物体内相类似的一碳单元转移反应,而且可以转移具有不同官能团的取代“一碳单元”,使这种一碳单元转移反应传递的功能化一碳单元更加多样化,这方面强劲的研究工作进展,将为异常活跃的合成化学提供更多常规合成方法难以实现或实现不理想的仿生合成新方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剑利;许振华;郭媛;韩洁;史真;;正戊醛仿生合成新方法[J];化学试剂;2007年09期
2 李剑利;尹文婷;张金;郭媛;武祥龙;白银娟;史真;;环己基甲酮类化合物的仿生合成新方法[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年01期
3 贺怀贞;李剑利;郭媛;史真;;α-萘甲醛的仿生合成[J];合成化学;2006年01期
4 夏炽中;周培文;;四氢叶酸辅酶仿生化学的进展[J];有机化学;1989年05期
5 郝俊生,周萍,阎迎春;一种新的四氢叶酸辅酶模型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波谱学行为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6 李钦玲;;有机合成中的多米诺反应和仿生合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02期
7 张艺川;徐庆彬;彭小寅;;仿生合成在有机合成中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08年05期
8 贺怀贞;李剑利;武祥龙;王陆瑶;史真;;α-萘基环己基甲基酮仿生合成新方法[J];应用化学;2006年06期
9 史真,强琚莉,李诤;麝香酮中间体的仿生合成[J];科学通报;2000年18期
10 康从民,吕英涛;四氢叶酸辅酶模型:碘化-2,3-二甲基-1-对氯苯磺酰基咪唑啉的合成及其一碳单元转移反应[J];化学世界;2000年05期
11 史真;仿生有机合成新方法[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6期
12 彭衍磊;李群;薛云;吕洲;;两种昆布氨酸合成方法对比研究[J];化工中间体;2007年03期
13 惠路华;洪坤;符意德;詹予忠;;分子自组装的应用与计算机模拟研究进展[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7年05期
14 周华凤;刘建利;王翠玲;;单萜吲哚生物碱Alstonerine的合成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10年09期
15 黄保军;何琴;杨风岭;郑直;;微纳米水合盐相变材料Na_2SO_4·10H_2O的仿生合成与表征[J];化工新型材料;2011年01期
16 黄乃聚;章道道;温世英;徐良衡;;β-环糊精存在下Na_2S_2O_4对酮的不对称还原[J];有机化学;1990年02期
17 孙为银,刘红科;铁硫蛋白模型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无机化学学报;1998年01期
18 石斌,王洛秋,文萍,崔炳文,阙国和;稳定同位素方法研究模型化合物之间的氢转移反应(英文)[J];燃料化学学报;2001年04期
19 刘建利;喜树碱的仿生合成:一个四分之一世纪的故事[J];有机化学;2003年05期
20 彭衍磊;李群;薛云;吕洲;;两种昆布氨酸合成方法对比研究[J];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斌;田敏;史真;;2-甲基丁醛的新合成方法[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2 俞珺;杨晓萍;邓刚;许慧君;;用~1H ~(13)C NMR研究金属离子(Mg艹)对辐酶NADH模型化合物还原反应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0年
3 华士英;柯扬船;吴忠文;郑玉斌;;聚芳醚酮模型化合物分子结构与分子极化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6年
4 胡思;陈睿智;周丹;刘长林;;SOD模型化合物对水稻苗组织中活性氧水平的调控[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王鹏飞;卢文庆;焦程敏;曹剑瑜;程青;;羟基磷灰石的仿生合成及结构表征[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04年
6 李剑利;贺怀贞;王少康;杨秉勤;史真;;苯并咪唑甲基碘盐与邻苯二胺的一碳单元转移反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7 张迈华;刘孝波;刘其则;何有节;;桐油变性酚醛树脂模型化合物及甲阶树脂合成的波谱分析研究[A];第五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8年
8 俞书宏;;仿生合成与特殊无机纳米结构的构筑[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徐云华;瞿保钧;沈海根;刘琴;张裕恒;;LDPE模型化合物光引发交联点结构及产率的~(13)C NMR研究[A];第九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6年
10 廖展如;李东风;盛芳;梅伏生;陈文学;王黎;杜菲;姜凌;毛西安;;紫色酸性磷酸酯酶模型化合物催化ATP水解活性研究[A];第六届全国磷化学化工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剑利;苯并咪唑盐一碳单元转移反应及仿生合成新方法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2 顾焕;Mannich碱、四氢异喹啉及四氢-β-咔啉的仿生合成[D];西北大学;2007年
3 郭媛;麝香酮及长链二酮的仿生合成[D];西北大学;2006年
4 刘振刚;辅酶NADH模型化合物—汉斯酯的若干新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5 刘生玉;中国典型动力煤及含氧模型化合物热解过程的化学基础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6 李全利;壳聚糖磷酸化改性仿生构建骨再生材料[D];四川大学;2005年
7 刘春艳;介孔氧化硅分子筛膜的仿生合成与表征[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邢瑞光;苯并唑类、2-氨基吲哚和环色胺类化合物的仿生合成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王陆瑶;苯并咪唑衍生物的合成、反应及生物活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10 牛林;仿生合成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类骨质复合生物材料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丽华;四氢叶酸辅酶模型取代一碳单元转移反应的性能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艳亲;四氢叶酸辅酶模型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东红;三类新型四氢叶酸辅酶模型的合成和性能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4 陆振欢;Mannich碱及醛的仿生合成新方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张永斌;咪唑啉盐和咪唑啉啶在一碳单元转移及负氢转移方面的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6 卿胜兰;仿生合成法制备SiO_2膜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7 邰强娟;[NiRu]氢化酶功能模型化合物前体的制备与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雷鸣;碳酸钙材料的仿生合成及形貌控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9 唐华;草酸盐材料的仿生合成及形貌控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10 武莹莹;Hyperolactones和Biyouyanagin B的仿生合成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胡玉忠;仿生安研制成果600万元转让[N];农资导报;2006年
2 记者 朱永坤;绿色农药“仿生安”在青岛诞生[N];农资导报;2005年
3 先正达;仿生合成杀菌剂——阿米西达[N];山东科技报;2002年
4 郑斐能;正确认识生物农药[N];中国化工报;2003年
5 记者  李陈续;我专家发现硫化铜14面体微晶[N];光明日报;2006年
6 花一华;复旦自清洁涂料投放市场[N];中国化工报;2003年
7 记者 甄永健;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携手先正达公司启动玉米植保新方案示范推广项目[N];河北农民报;2008年
8 曹涤环;几种高效安全的新型杀菌剂[N];中国花卉报;2004年
9 ;新型仿生杀菌剂问世[N];中华合作时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王兆勇;生物农药亟须更多政策扶持[N];农资导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