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主要密度界面正、反演研究
【摘要】:
四川盆地位于中国南方扬子地块西北部,是不同时期不同盆地类型继承、叠加的叠合盆地。各构造层均是相应时期原型盆地的残留体。分析印支界面、加里东界面、基底界面空间展布,为研究南方中上扬子大陆现今几何学结构、建立海相油气理论等系统研究提供可靠证据。
本文以地质、重磁、地震、钻井、测井、岩石物性及分析测试资料为基础,综合使用变密度模型正演重力异常、匹配滤波法“剥离”位场、3D帕克法反演构造层深度起伏,认为就重力方法的分辨能力和本次研究所使用的资料精度而言,结果是比较合理的。初步建立了四川盆地现今三大构造层空间展布模型,提出了混合正、反演方法。
计算结果表明各界面重力异常总体构造走向一致,呈现基底控制盖层、深层支配浅层的形态。但局部区域由于后期构造变形和应力场作用表现出不同层次间不一致。现今本区各层深度起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总的形状近似菱形。盆地中部为北东向隆起区,东、西边缘两条深度梯度带呈北东向,在盆地南缘交汇。通过沉积基底顶界剩余重力异常分析了基底岩性变化与基底顶界起伏关系。认为弱磁性、低密度的基底结构主要分布在盆地西北部和东南部;强磁性、高密度的基底结构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通过对主要断裂的研究推断华蓥山断裂带北、中段仅切割盖层,并消失于基底,南段可能切割较深;七曜山断裂在晋宁期已经存在,后期在南东至北西方向挤压力作用下重新活动;扬子地块结晶基底俯冲到南大巴之下,导致该区不同层次间重力效应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