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效用理论
【摘要】:
“效用”是现代经济学最基础、最重要的范式之一,效用理论(也称为消费者行为理论)和厂商理论(也称为生产者行为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两大核心。但主流效用理论自“显示偏好理论”以后,其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和厂商理论发展呈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效用是否可以计量的问题依旧是持“基数效用论”观点的经济学家和持“序数效用论”观点的经济学家争论的核心。
本文在回顾效用理论的起源、发展及现状的基础上,对现代效用理论的主要矛盾和缺陷进行了批判,并以一种新的切入点、新的思想,重新定义效用和构建新的效用理论:价格效用理论。目的是彻底解决效用的计量问题,使得效用理论更加统一和符合实际,对消费者的行为有更强的解释能力,更进一步促进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发展。
本文把效用重新定义如下:效用是消费者从消费一种物品或服务中得到的满足和付出的差值。在数量上每一单位的商品带来的效用可以表示为:效用=心理价位—价格。定义效用单位为价格单位。
价格效用理论的核心思想为:虽然效用作为一种主观心理状态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通过观察消费者的行为——价格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由此可以得到消费者对某一商品的心理价位,即一个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最大货币量,而心理价位减去价格得到的量可以作为一个消费者效用的量的有效量度。
在重新定义效用的基础上,给出了真正意义上的效用函数和计量效用的具体方法。所谓“真正意义”是指:传统的效用函数没有解,只是一种形式的需要或者一种形式上的表达,没有确定的含义;而序数效用理论中的效用函数更是简化为一种排序,所得出的数值除了可以排序以外,没有任何的意义;而价格效用理论中的效用函数可以精确的解出特定条件下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的消费量和最大效用的值及每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的值,符合数学中函数是一种确定的关系的精神,可以避免以往理论界对于经济学效用函数只是一个摆设的批判。
使用这种效用计量方法所得到的效用的值,体现了消费者愿意付出的货币量和实际付出的货币量的差值,是可以加总和可以人际比较的。至此,“效用可否计量”的百年争论也许可以画一个句号。除此之外,把预期引入了效用分析,加强了对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