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马小勇  
【摘要】: 中国农户面临着多重收入风险,各种风险因素所导致的收入减少会给农户消费带来负面影响,降低农户的福利水平。农户在实践中采用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跨时期消费平滑、平均分配农地、现代社会保障、商业保险等多种正规和非正规机制来应对收入风险,消除消费波动。国外文献对发展中国家农户非正规风险应对机制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国内文献对正规风险应对机制的研究较多。本文在现有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参照现代经济学的有约束的最优化模型,尝试性地建立同时包含正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和非正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的理论模型,并运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说明各种风险应对机制(的制约因素)和消费波动之间的逻辑关系。 根据上述模型,在对民国时期和人民公社时期的中国农户风险应对机制进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经济转型时期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的现状,提出了关于转型期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和消费波动关系的若干假设,并运用笔者在陕西农村所获问卷调查数据,根据logistic回归的方法对这些假设进行了经验检验,结果发现:第一,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虽然范围和形式有所变化,但从中国传统社会延续下来的,以亲属为主的社会网络在农户应对收入风险的过程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网络的规模越大,社会网络的支持能力越强,就越有利于农户实现消费平滑。第二,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村金融市场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是仍然受到种种限制,这就使以金融市场为基础的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在农户应对收入风险过程中的作用受到限制。具体来看,通过资产积累(银行储蓄)来实现自我保险是最为重要的途径;非正式借贷市场借款约束的减少对农户缓解消费波动影响显著,但程度有限;正式借贷市场借款约束的减少则对农户缓解消费波动没有显著影响。第三,从正规风险应对机制来看,农地在保障农户的基本生活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救济在维持贫困农户基本生活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商业保险在应对收入风险方面没有明显作用。 根据上述理论和经验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构建包括正规风险应对机制和非正规风险应对机制在内的综合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体系的建议,认为在努力推动正规风险应对机制建设的同时,还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社会网络,改善金融市场,以帮助农户更好地处理收入风险,提高其福利水平。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在研究视角上,借鉴国际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农户的非正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进行了理论与实证考察,指出了包括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跨时期消费平滑等在内的非正规机制在农户收入风险应对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二,在理论分析方面,尝试性地建立理论模型,反映农户在资源约束下根据成本对各种风险应对机制进行选择以实现消费波动最小化的行为,用比较静态分析的方法判断各种收入风险应对机制(的成本)和消费波动之间的关系。第三,在经验研究方面,运用专题农户调查数据,寻找适当变量来反映各种收入风险应对机制,直接对它们和消费波动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检验,以更加清楚地说明各种收入风险应对机制的实际效果。第四,在政策建议方面,提出了建立包括正规风险应对机制和非正规风险应对机制在内的综合农村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体系的构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唐勇;;基于VAR模型的新疆农村信贷与农户收入关系实证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李兴绪;刘曼莉;;边境民族地区农户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云南红河州农户为例[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1年04期
3 谢旭轩;马训舟;张世秋;;应用匹配倍差法评估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收入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4 高更和;石磊;;专业村形成历程及影响因素研究——以豫西南3个专业村为例[J];经济地理;2011年07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侃;杨绍丽;;黑龙江水稻种植区农户收入影响因素分析[A];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增刊)[C];2010年
2 黄贤金;方鹏;;长江三角洲地区农地流转的土地利用变化机理及驱动力模型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张合友;;产业化带动农户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快发展[A];黑龙江省首届青年科技工作者论坛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分会场实施五大战略推进三化进程构建和谐农场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7年
4 蒲应;;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渠道增加农户收入[A];2002农业工程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2年
5 贺振华;;农户的外出行为、土地流转与土地配置效率的可能改进[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6 党永;卢玉梅;张宝珠;;运城市低收入农户的特征及增收措施[A];2005—2006山西省统计科研成果汇编[C];2006年
7 ;常州市四季禽业有限公司[A];第三届中国水禽发展大会会刊[C];2009年
8 李哲;丁士军;;农村教育收益率实证分析 以湖北五县为例[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吴全海;蒋顺卿;贺建忠;张建文;金国浩;;网纹甜瓜栽培试验中气象条件的分析和研究[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李小建;罗庆;樊新生;;农区专业村的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小勇;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2 徐翠萍;中国农户收入、生产行为与技术效率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张建杰;农户收入结构变迁及其成因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王春超;政策约束下的中国农户就业决策与劳动力流动[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董晓霞;果蔬购销、地理区位与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6 张贞;丘陵区多尺度土地质量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邢鹂;中国西部农村不平等问题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8 杨栋会;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收入差距和贫困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9 罗恩平;转型期我国农户信贷供求分析及政策选择[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10 翁贞林;粮食主产区农户稻作经营行为与政策扶持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成胜;农户收入对农地流转行为影响区域差异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裴阳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收入影响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3 杨中东;欠发达地区农户农业投资需求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4 李曼琳;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收入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王春超;中国农户就业决策与劳动力流动:一个新的解释[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段泽宇;促进我国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7 叶胜;贫困地区农户收入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8 赵武军;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9 曾永战;农户生产经营状况与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10 陈鹏程;重庆市农户农业生产性投资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赵永平;入社农户收入提高两成以上[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2 通讯员 彭彪 记者 尤立宪;岩架镇启动“122”工程送科技到农家[N];黔西南日报;2010年
3 孙珂;九成农户收入稳中有升[N];山东科技报;2011年
4 金蓉;“两翼”农户收入增速超“一圈”[N];重庆商报;2011年
5 常春晖;质疑农户收入 暴露无知与偏见[N];黑龙江日报;2011年
6 张肖 本报记者 杜怀宇;巧种芦笋 浓河农户收入“拔高”[N];黑龙江日报;2010年
7 隋金龙;农户收入高 民生得改善[N];吉林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左中甫 吕宁丰 毛庆;我市打出促农增收“组合拳”[N];南京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许凌;石嘴山惠农区:“中粮”进村种番茄 万千农户收入增[N];经济日报;2010年
10 冯丽羽 记者 龚志伟;四川内江地理标志增加农户收入[N];中国质量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