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庆阳区长8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渗流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分析,通过铸体薄片、高压压汞技术、恒速压汞技术、核磁共振技术、X-CT成像技术、水驱油实验、相渗实验和岩矿分析等方法和技术,对西峰油田庆阳区长8低渗储层进行研究,着重分析、探讨了该区储层的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孔喉比、可动流体、可动流体饱和度、储层微观、动态渗流特征、水驱油效率以及沉积和成岩作用对其的影响进行了较深入分析,取得了以下认识:
低渗透储层有效喉道半径越大,其渗流通道越宽;喉道个数越多,其渗流通道越多。当孔喉比较小时,孔隙体积与喉道体积比值小,单个孔隙被多个大喉道控制,渗透率较高,孔隙内的油(气)容易流经喉道而被采出。当孔喉比较大时,单个孔隙被少数小喉道控制,孔隙间的连通性较差,部分储存油(气)的孔隙成为无效孔隙或死孔隙,其油(气)难以流经小喉道,采收率很低。
水驱油实验和岩心CT扫描实验表明水驱油方式主要存在两种类型:均匀型和非均匀型,非均匀性包括指状驱替型和网状驱替型,均匀型水驱油驱油效率高,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是导致指状型驱油和驱油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残余油类型主要为油膜和绕流残余油。
核磁共振实验表明可动流体饱和度较低,可动流体饱和度低主要是因为储层喉道半径较小所致。
西峰庆阳区长8低渗储层岩石其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均较低,且杂基和胶结物含量高,粒度以细砂为主,这些因素是造成储层低孔、低渗的主要原因。
随着绿泥石相对含量以及吸附绿泥石薄膜厚度的增大,储层渗透率和孔隙度的值降低,并且渗透率的变化值较大,说明绿泥石胶结阻塞喉道,对于储层喉道的影响大于对孔隙的影响。
碳酸盐胶结物是低渗储层形成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发生在长石、岩屑和碳酸盐胶结物之中的溶蚀作用,对改善储层物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
|
|
1 |
张丽;孙建孟;孙志强;;数字岩心建模方法研究应用[A];“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
2 |
胡志明;祝志敏;高树生;郭和坤;熊伟;单文文;;砾岩油藏水驱采油机理研究[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
3 |
齐桂雪;刘凤贤;张继成;;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大庆外围低渗储层进行综合分类[A];第九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第五届中国智能计算大会、第十三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1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