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西缘地区古生界构造沉积演化与含油气系统研究
【摘要】:
鄂尔多斯西缘地区北隔河套盆地与内蒙地轴相望,南与秦岭褶皱带相接,西邻北祁连褶皱构造带和阿拉善地块,东连鄂尔多斯地块,处于中国东西构造域的结合部位。鄂尔多斯地块、阿拉善地块、秦岭—祁连地块之间的多期次成盆和造山作用,使得研究区成为一个极其复杂的复合型大陆内盆山转化构造带。该构造带包含着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造山作用与成盆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地层单元及其结构构造,地质面貌异常复杂。特殊的构造位置、特殊的构造动力学环境及其它们的叠加复合,导致研究区内古生界含油气系统的基本要素及各种地质作用过程明显不同于其东侧的鄂尔多斯盆地本部地区。通过研究古生界构造沉积演化及含油气系统,可以为该区古生界含气区带的综合评价与勘探目标的优选和确定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地质依据。
以大陆动力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地面地质、井下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方法和各种分析测试手段,在区域构造背景分析、构造样式研究、构造层序及构造单元划分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恢复古生界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盆地原型及地层充填系列,剖析不同含油气系统的形成演化历史,划分有利的天然气运聚单元或成藏系统。
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西缘及邻区经历了寒武纪—早奥陶世被动大陆边缘、中奥陶世一泥盆纪北祁连弧后盆地、晚石炭世—中二叠世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晚二叠世大华北克拉通盆地等四个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古生界烃源岩发育、圈闭类型多样、储盖组合优越,含油气系统静态要素和动态过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配置良好,天然气勘探前景广阔。
|
|
|
|
1 |
孙转;刘豪;吴哲;;南海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构造层序研究[J];海洋石油;2011年01期 |
2 |
李思田,林畅松,解习农,杨士恭,焦养泉;大型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以鄂尔多斯中生代盆地为例[J];地学前缘;1995年04期 |
3 |
苟宗海;四川龙门山中段前陆盆地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划分[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0年04期 |
4 |
曾洪扬;陈洪德;林良彪;胡晓强;;川西前陆盆地晚三叠世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09年01期 |
5 |
李勇,曾允孚;龙门山前陆盆地充填序列[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
6 |
付国民,李永军,石京平;柴达木第三纪转换裂陷盆地形成演化及动力学[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1年04期 |
7 |
李勇,王成善,伊海生;中生代羌塘前陆盆地充填序列及演化过程[J];地层学杂志;2002年01期 |
8 |
潘春孚;纪友亮;高志勇;朱如凯;朱健湖;俞国鹏;胥猛;;准噶尔盆地南缘新近系层序类型与发育模式研究[J];断块油气田;2011年01期 |
9 |
解习农,程守田,陆永潮;陆相盆地幕式构造旋回与层序构成[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
10 |
陈学华;;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纪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J];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04期 |
11 |
郑旭明,李良,刘德汉;应用矿物包裹体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热史和油气演化阶段[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7年01期 |
12 |
侯明才;陈洪德;田景春;万梨;;广东三水盆地白垩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
13 |
侯明才;陈洪德;田景春;万梨;;广东三水盆地古近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7年02期 |
14 |
贾进斗,何国琦,李茂松,周鼎潮,张林祥;鄂尔多斯盆地基底结构特征及其对古生界天然气的控制[J];高校地质学报;1997年02期 |
15 |
常志铎;江苏中-古生界天然气类型及成藏模式分析[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16 |
窦立荣,王一刚;中国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J];石油实验地质;2003年05期 |
17 |
杨晓平,李仰春,柳震,汪岩,王洪杰;黑龙江东部鸡西盆地构造层序划分与盆地动力学演化[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5期 |
18 |
邓宏文;郭建宇;王瑞菊;谢小军;;陆相断陷盆地的构造层序地层分析[J];地学前缘;2008年02期 |
19 |
李增学;韩美莲;魏久传;余继峰;李江涛;吕大炜;;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高分辨率层序划分与煤聚积规律分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20 |
;百字短讯[J];海相油气地质;200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