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气田北部马五_4~1储层综合评价及开发目标区优选
【摘要】:近年来,随着靖边气田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气田产能建设也逐渐向靖边气田周边进行扩展。经过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工作,对靖边气田北部马五4~1储层特征开展了精细的研究工作,明确了沉积相、成岩作用和古岩溶地貌是储层发育的三个控制因素,研究区碳酸盐岩储层的形成和发育过程极具复杂性,在对储集体的时空展布规律进行深化认识和储层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得到如下结论和认识。
1.沉积环境是形成有利储层岩石类型的先决条件。研究区沉积环境分析、薄片分析和优势相法编图表明,沉积环境的演变造成马五4~1小层的岩性出现a、b两段之别。马五4~(1b)段沉积期为海侵期,主体沉积环境为潮间云坪。马五4~(1a)段沉积期为海退期,发育大量潮上膏云坪和含膏云坪,这是储层发育的有利沉积相带。
2.成岩作用是形成有利储集空间的重要保证。研究区马五4~1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为:表生期的岩溶作用和溶蚀作用最利于储层的发育,准同生白云岩化作用未形成有利孔隙,但促进了溶蚀作用的进行;压实、压溶、重结晶作用均不利于储层的发育。
3.构造演变是成岩作用进行的有利因素。研究区西北部曾遭受大面积、高强度的风化剥蚀,马五4~1小层上覆奥陶系缺失严重,这有利于岩溶水垂向下渗,并在垂向淋滤溶蚀加深的同时,侧向溶蚀则进一步扩大。溶蚀孔洞、溶蚀裂缝和晶间孔是马五4~(1a)最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因构造和沉积环境的多变性,单一充填物充填溶蚀孔洞的情况很少,大部分溶蚀孔洞中由多种充填物复合充填,其充填结构较为复杂,但充填程度一般,充填物中富含晶间孔和晶间溶孔。
4.孔隙结构的复杂性是储层非均质性的微观体现。岩心物性测试表明,马五4~(1a)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的指数函数相关性最强。当孔隙度大于临界孔隙度(约为8%)后,随孔隙度的增大,渗透率的增加趋势非常突出。这表明溶蚀孔洞的发育程度是渗透率提高的基础,而沟通溶蚀孔洞的裂缝及溶蚀裂缝的发育程度是渗透率提高的关键。根据高压压汞试验,并结合岩心和铸体薄片观察,将研究区储层孔隙结构类型分为5种,其中马五4~(1a)段主要为裂缝—孔洞—孔隙型(占样品的37%),次为裂缝—孔洞型(占样品的21%)。马五4~(1b)段主要以微缝—微孔型和微孔型,次为裂缝—孔隙型。
5.储层分类评价是开发目标区优选的前提。在多种物性参数等值线图叠加的基础上,再结合沉积相分布和孔隙结构类型,将研究区马五4~(1a)段储层划分出Ⅰ类、Ⅱ类和Ⅲ类有利区,其中,Ⅰ类、Ⅱ类有利区储渗性能好。储层分类评价结果与单井动态无阻流量吻合较好。Ⅰ+Ⅱ类有利区面积之和为有利区总面积的40%,但其储量占到总储量的60%,Ⅰ+Ⅱ类有利区是靖边气田北部最有前景的勘探和开发目标区。对气田北部和东部的马五4~1小层储渗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气田北部的开发前景更好。
|
|
|
|
1 |
晋燧;;加拿大铌钽矿床的新近评价[J];地质与勘探;1972年04期 |
2 |
张国栋,王慧中,朱静昌,董荣鑫;苏北下第三系阜宁群碳酸盐岩的基本特征[J];地质科学;1983年02期 |
3 |
涂富华;陈兴政;范长贵;;碳酸盐岩压汞资料的整理分析及应用探讨[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3年02期 |
4 |
王发锟,马凤山;太原、霍县岩溶和岩溶水[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8年03期 |
5 |
Robert O.Rye;张兴余;;碳酸盐岩为主岩的浸染型金矿床形成模式[J];世界核地质科学;1988年02期 |
6 |
刘鑫,杨传忠;碳酸盐岩矿物流体包裹体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应用[J];石油实验地质;1991年04期 |
7 |
杨卫东;陈南生;倪师军;南君亚;吴明清;蒋九余;叶健骝;奉新湘;冉勇;;白垩纪红层碳酸盐岩和恐龙蛋壳碳氧同位素组成及环境意义[J];科学通报;1993年23期 |
8 |
邹振宇,袁玉衡,邹锋;碳酸盐岩天然气藏的系统模拟与储量计算[J];四川地质学报;1996年03期 |
9 |
王士峰;伊海生;;可可西里盆地第三纪五道梁组地层及沉积学研究[J];青海地质;1999年01期 |
10 |
刘耀华,洪飞,金平;微堆中子活化分析测定碳酸盐岩中痕量元素[J];岩矿测试;2003年01期 |
11 |
刘俊海;宋文君;韩忠义;;丁家屋子断阶带碳酸盐岩胶结物的成岩特征[J];南方油气;2003年02期 |
12 |
唐湘蓉,谭仲平;塔河4区碳酸盐岩储层测井约束反演预测[J];断块油气田;2005年03期 |
13 |
许效松,杜佰伟;碳酸盐岩地区古风化壳岩溶储层[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5年03期 |
14 |
李明琴,张竹如,王智勇,徐进,钱嵘;用岩-土显微特征示踪碳酸盐岩母岩的成土过程——以贵阳市大山洞岩-土剖面为例[J];地球与环境;2005年04期 |
15 |
旷红伟;孟祥化;葛铭;;臼齿碳酸盐岩成因探讨——以吉林-辽宁地区新元古界为例[J];古地理学报;2006年01期 |
16 |
卢双舫;钟宁宁;薛海涛;潘长春;李吉君;李宏涛;;碳酸盐岩有机质二次生烃的化学动力学研究及其意义[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02期 |
17 |
黄捍东;罗群;刘洪昌;林娟华;万云强;;碳酸盐岩岩性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以建南地区龙驹坝构造为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年05期 |
18 |
李军;濮人龙;;乌南油田利用冲洗带电阻率计算碳酸盐岩含量的新方法[J];青海石油;2007年01期 |
19 |
钟绍华;汪学武;;黔中碳酸盐岩裸露区地震激发效果分析[J];天然气工业;2007年S1期 |
20 |
庄金银;黄永亮;;影响岩溶发育因素的几点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