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短柄五加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胡浩斌  
【摘要】: 短柄五加(Acanthopanax brachypus)为五加科(Araliaceae)五加属(Acanthopanax)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范围极其狭窄,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上的陕西、甘肃、宁夏等地,是我国特有的民间药用植物。其药用部位主要为茎皮和根,具有益气健脾、养心安神、解郁和血等功效。据研究表明:其根茎的提取物除具有治疗神经衰弱、男子性功能障碍、继发性高血压、低血压、白细胞减少等疾病外,还有防癌抗癌功效;其皮的醇提物具有抗炎作用,还可抑制佐剂关节炎及Ⅰ、Ⅱ、Ⅲ型变态反应性炎症。 本文首先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对五加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五加属植物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应用前景,并通过试管反应和薄层色谱法对短柄五加茎皮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预试验,为各类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分别提取了短柄五加花、叶、茎皮、根和果实中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和结构鉴定,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通过体外抑菌试验研究了各挥发油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短柄五加不同部位提取的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类型和相对含量不同,其中花、叶、茎皮和根部的挥发油以单萜烯、倍半萜烯及其氧化物、长链烃及衍生物等成分为主,为β-蒎烯/芳樟醇/吉玛烯-D型,而果实挥发油以脂肪酸(酯)为主。短柄五加挥发油中含有多种抑菌活性成分,对11种供试菌种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是花和叶部位的挥发油对革兰氏菌的抑菌杀菌作用最为显著。 以乙醇为提取溶剂,采用超声波法提取了短柄五加茎皮中的非挥发性成分,并通过各种色谱(硅胶制备薄层色谱、硅胶柱色谱、大孔树脂和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分离手段,从短柄五加茎皮中分离得到了52种单体化合物,通过对各种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包括紫外光谱、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谱和质谱等)的分析,鉴定了46种化合物的结构,分别属于苯丙素、黄酮、酚酸、三萜及皂苷类等成分,它们分别为:(-)-海松-9(11),15-二烯-19-酸(1)、左旋贝壳杉-16-烯-19-酸(2)、β-谷甾醇(3)、6,7,10-三羟基-8-十八碳烯酸(4)、丁香树脂酚(5)、汉黄芩素(6)、藿香黄酮醇(7)、表儿茶素(8)、异嗪皮啶(9)、香草醛(10)、丹皮酚(11)、没食子酸甲酯(12)、丁二酸(13)、对-香豆酸(14)、咖啡酸(15)、水杨酸(16)、香草酸(17)、丁香酸(18)、胡萝卜苷(19)、扁枝衣二酸(20)、邻甲氧基苯酚-O-β-D-吡喃葡萄糖苷(21)、(E)-3-O-β-D-吡喃葡萄糖基茴香脑(22)、水杨苷(23)、天麻苷(24)、紫丁香苷(25)、地衣酚-O-β-D-吡喃葡萄糖苷(26)、白桦脂酸(27)、绿原酸(28)、山奈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29)、奥卡宁-4-甲醚-3′-O-β-D-葡萄糖苷(30)、黄芩苷(31)、金丝桃苷(32)、丁子香酚-O-β-D-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33)、(E)-白藜芦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34)、3α-(E)-芥子酰氧基泽兰醇18-O-β-D-吡喃葡萄糖苷(35)、丁香树脂酚-4,4′-二-O-β-D-双葡萄糖苷(36)、牡荆苷(37)、荭草苷(38)、3-O-甲基-(E)-白藜芦醇5-O-β-D-呋喃芹糖基-(1→6)-β-D-[2″-香草酰基]-吡喃葡萄糖苷(39)、3-O-甲基-(E)-白藜芦醇5-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2″-(E)-阿魏酰基]-吡喃葡萄糖苷(40)、3-O-甲基-(E)-白藜芦醇5-O-β-D-呋喃芹糖基-(1→6)-β-D-[2″-(E)-肉桂酰基]-吡喃葡萄糖苷(41)、3α,11α-二羟基羽扇豆-20(29)-烯-28-酸28-O-α-L-鼠李糖基-(1→4)-β-D-葡萄糖基-(1→6)-β-D-葡萄糖基酯(42)、3β,23,29-三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28-O-α-L-鼠李糖基-(1→4)-β-D-葡萄糖基-(1→6)-β-D-葡萄糖基酯(43)、3-O-β-D-吡喃半乳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3)]-β-D-葡萄糖醛酸基-2β,3β,16α,23-四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28-O-β-D-呋喃芹糖基-(1→3)-β-D-吡喃木糖基-(1→4)-a-L-吡喃鼠李糖基-(1→2)-a-L-阿拉伯糖基酯(44)、3β-O-β-D-葡萄糖基-(1→3)-α-L-鼠李糖基-(1→2)-α-L-阿拉伯糖基金合欢酸28-O-α-L-鼠李糖基-(1→4)-β-D-葡萄糖基-(1→6)-β-D-葡萄糖基酯(45)和3β-O-β-D-葡萄糖基-(1→2)-α-L-阿拉伯糖基齐墩果酸28-O-α-L-鼠李糖基-(1→4)-β-D-葡萄糖基-(1→6)-β-D-葡萄糖基酯(46)。其中35、39、40、41和44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化合物4、6-8、10-14、16、20-22、24、26、29-31、33、34、37和38系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而化合物1、2、5、9、15、17-19、23、27、28、32、42、43、45和46为首次从短柄五加中分离得到。 采用超声-微波辅助流动提取技术(UMAFE),分别对短柄五加叶中的总黄酮、总皂苷及茎皮中的多糖类成分进行提取分离。以各类成分的提取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各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优选出了最佳提取工艺。研究结果显示,短柄五加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皂苷和多糖类成分,其中叶中总黄酮和总皂苷的含量分别为22.95和9.67mg/g,茎皮中多糖的含量为56.37 mg/g。与其它提取方法相比较,用超声-微波辅助流动法来提取短柄五加中的总黄酮、皂苷和多糖类成分,具有提取时间短、提取率高、能耗低、有效成分不易破坏等特点。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辉;吴娇;徐雪荣;李小娜;梅文莉;;海金沙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1年02期
2 杜丙源;张现涛;张雷红;蒋建勤;;丫蕊花的化学成分[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1年04期
3 靳丽卿;王恩;汪豪;尚靖;叶文才;;新疆产火绒草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1年03期
4 王欢;许奕;原忠;;北沙参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5 谢奇;李治建;斯拉甫·艾白;古力娜·达吾提;周露;;地锦草化学成分及其抗真菌作用的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11年07期
6 蒋珍藕;;穿心莲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中成药;2011年08期
7 高程海;易湘茜;何碧娟;陈波;王一兵;许铭本;;广西红树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朱大诚;高永涛;马晓鹏;;白花蛇舌草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段崇霞;;菊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功能研究进展[J];职业;2011年23期
10 王晓梅;罗友成;郭志勇;曹丹;周明星;赵玉英;邹坤;汪鋆植;;忍冬木层孔菌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材;2011年06期
11 付伟;邢献昆;;论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J];光明中医;2011年10期
12 杨元凤;何叶均;潘炉台;;瓮安产冬凌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年06期
13 唐仲萍;;花红片致皮肤过敏反应一例[J];北方药学;2006年03期
14 万刘静;;芦荟的化学成分与药用价值的综述[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5 张仲;刘亚静;;中药胡芦巴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1年14期
16 张红伟;刘菊;赵群涛;王君明;;中药猫爪草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J];中医学报;2011年08期
17 雷启荣;罗君;赵琳珺;邓小青;;鸢尾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年12期
18 包满达;巴日格其;;蒙药七针液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年01期
19 张立海;慈慧;;决明子润肠通便的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研究[J];首都医药;2011年16期
20 李光仪;;耳草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北方药学;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淑美;陈磊;胡亚楠;梁生旺;郭嘉雯;;脑脉通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Ⅱ)[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席旭东;尹红芳;晋小军;何尤;;施肥对宽叶羌活化学成分的影响[A];中药药效提高与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晓玲;戴灵超;;鸭跖草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A];药用植物化学与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4 杨光忠;胡昀;陈玉;;竹叶椒木脂素成分的研究[A];药用植物化学与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5 黄敏聪;;金银花的质量管理和应用[A];2009浙江省中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艾国;化薇;黄正明;;黄蜀葵花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A];中国成人医药教育论坛[2010(3)][C];2010年
7 杨念云;段金廒;李萍;钱士辉;张健;;连钱草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A];全国第六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卫东;HA.Thi Bang Tam;陈万生;孔德云;李惠庭;;中药灯盏细辛中酚酸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活性研究[A];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第二届理事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9 刘喜纯;余敏;闵江;;栀子的炮制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五届中药炮制分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张三艳;;牺牲阳极化学成分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A];2007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浩斌;短柄五加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梁东;珍珠菜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及化学转化合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3 来威;葱子防治心肌缺血的活性物质基础及其质量控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4 何春年;芍药属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5 彭燕;海燕和中华疣海星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延年;沙漠嘎种子化学成分及质量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7 马挺军;土贝母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刘军民;沉香(白木香)药材规范化种植(GAP)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9 刘利;桑叶次生代谢产物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10 杨炳友;洋金花治疗银屑病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克波;反枝苋化学成分的提取鉴别与含量测定[D];吉林大学;2010年
2 陆小娟;叶底珠叶化学成分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林小燕;丝裂亚菊和卤地菊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4 李霞;板蓝根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5 刘百联;小飞蓬和臭灵丹化学成分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李笑颜;藏药川西千里光化学成分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7 马立杰;乌头须根化学成分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熊礼燕;五节芒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9 周慧斌;香果树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10 关立立;玉竹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卫芹;“二手香”危害令人忧[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胡新中 徐莹;燕麦籽粒的化学成分[N];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年
3 记者 高原;河流遭污染,鱼也吃“药片”[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4 于涵;俄罗斯99%化妆美容品对人有害[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5 ;请您喝茶当心有药[N];上海中医药报;2006年
6 姚耀;烟草化学分析用上新方法[N];中国化工报;2006年
7 道尔吉;高强度专用管材化学成分及热处理制度的选择[N];世界金属导报;2007年
8 河南省安阳化工集团公司 栗军;尽快制定塑胶制品 化学成分安全标准[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5年
9 刘峰 杨光明 本报记者 王守友;食用仙人掌的化学成分和营养价值[N];保健时报;2005年
10 郭嘉轩 戴劲松;科诺造假事件,凸显生物农药行业困境[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