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安塞油田长2河流相砂岩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戴亚权  
【摘要】: 精细油藏描述是指油田投入开发后,随着油藏开采程度的加深和生产动态资料的增加所进行的精细的地质研究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精细的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流动单元划分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物性和油水动态变化规律、水淹层解释、三维地质建模、油藏数值模拟等方面。其目的是更准确地认识油藏,搞清楚剩余油在地下的分布情况。 安塞油田坪桥区经过10多年的开发,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高采油速度”的三高开采阶段。目前存在着油井含水高、产液量高,控水稳油难度大,较难确定合理的生产压差;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地层压力逐年上升,吸水剖面下移,油水界面缓慢上升;地下渗流状况复杂,剩余油的分布高度分散,综合治理难度大等问题。从油田储层地质等的基础问题出发,建立符合研究区长2油藏的三维地质模型及储层参数的三维空间分布数据体,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对油田后期的开发部署及进一步调整挖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坪桥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2河流相储层为研究对象,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构建了等时成因地层格架,结合沉积学、测井地质学等理论,对单井岩心及测井相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沉积相的平面分布及其演化规律。根据开发动态资料,通过测井曲线的二次解释,确定了长2储层的岩性、物性与含油性下限。研究了储层的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评价了沉积微相与储层物性的关系。运用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储层不同类型的地质变量,建立了丰富的地质知识库,并以此为基础,在沉积相、地质条件约束下,应用Petrel地质建模软件,通过地质统计学与随机模拟,根据多信息协同随机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研究区长2油藏的三维地质模型,并在粗化地质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为油田后期的开发部署奠定了基础。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中锋,何顺利,门成全,高旺来;安塞油田王窑区储层压力敏感性研究[J];河南石油;2005年02期
2 周日平,申平,李建强,苟少明;安塞油田可视化决策系统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01年01期
3 张金亮,李恕军,靳文奇;安塞油田侯市地区长6油层沉积微相研究[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4 李恕军;安塞油田侯市地区长6油层储层特征[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5 吴志宇,李强,陈永平;裂缝监测技术在安塞油田开发中的应用[J];测井技术;2004年01期
6 谢正温,刘勇谋,漆雕良,魏红红;应用加密钻井提高安塞油田采收率[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7 李怒军,吴志宇,张金亮,张晓玲;安塞油田王窑区长6油层储层地质[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8 张金亮,司学强,秦敬;安塞油田王窑地区长6油层沉积微相研究[J];西北地质;2003年03期
9 吴少波,闫庆来,何秋轩;安塞油田长_6储层伤害的地质因素分析[J];西北地质;1998年02期
10 秦敬,张金亮;安塞油田杏河地区长6油层沉积微相研究[J];西北地质;2004年04期
11 李恕军,吴胜和;安塞油田坪桥水平井区储层精细描述[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12 谢正温,李静群,彭惠群;安塞油田加密调整井的增产措施及效果评价[J];油气井测试;2001年05期
13 李红;陈鸿鹍;;全面质量管理在安塞油田集输系统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0年07期
14 崔攀峰,李健,胡海涛,张永强;宏观藻类化石在沉积相研究中的意义[J];石油学报;2000年05期
15 张绪平;邱家友;马晓军;;安塞油田酸化作业井硫化氢气体防治措施探讨[J];科技资讯;2010年03期
16 赵虹,党犇,靳文奇,杨晓奇,刘贵萍,张宏民,党永潮;安塞油田长6油层组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17 别旭伟;李相明;文志刚;靳文奇;杨晓奇;胡友洲;;安塞油田候市地区长6_1油层沉积微相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年12期
18 张永强;李涛;王进;郑光辉;曲春霞;;安塞油田高52井区长10油层沉积微相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0年17期
19 辛红刚;张振红;云正文;刘晓英;;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长10_1段储层砂岩成岩作用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1年04期
20 张添锦;李斌;张金良;;安塞油田王界油区长8储层特征及其物性影响因素分析[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司学强;;安塞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储集层特征[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张金亮;李恕军;;安塞油田王窑地区长6油层储层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研究[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郭艳琴;;安塞油田长2、长3浅油层成岩作用及孔隙结构特征[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李建华;;信息化促使安塞油田管理现代化[A];第十届全国信息技术化工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杨晓奇;;安塞油田南部侏罗系延安组油藏综合地质研究[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吴志宇;唐华;李先锋;安明胜;;安塞特低渗油田“母子井场”技术研究及应用[A];“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牛宝茹;;基于遥感GIS的安塞油田水源井有利区预测[A];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中国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5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吴志宇;杨晓奇;靳文奇;赵耀辉;王小军;;安塞油田南部侏罗系延安组油藏综合地质研究[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李建华;窦世帆;;深化OHSE体系运行、创新安全管理方法——安塞油田加强HSE管理工作实践与探索[A];第十届全国信息技术化工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刘华;张宁生;王志伟;李相方;刘进军;;安塞油田王窑区注水方式室内实验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戴亚权;安塞油田长2河流相砂岩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赵虹;安塞油田上三叠统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及储层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3 杨克文;安塞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4+5层沉积相与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张莉;中国北方典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裂缝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5 廖红伟;油藏动态分析大系统方法研究与应用[D];西北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新斌;侧钻技术在安塞油田挖潜中的应用与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2 刘江涛;适用于安塞油田的酸化暂堵材料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3 洛跃雄;酸化解堵技术在安塞油田的适应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张洪军;安塞油田开发中后期井网调整优化技术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余存;安塞油田长10油藏渗流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6 赵宝军;安塞油田王窑区长6测试资料综合分析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7 何依林;安塞油田注水井调剖效果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D];西安石油大学;2013年
8 胡敬;安塞油田王窑老区注水井深部调剖技术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3年
9 姬洪明;安塞油田王窑南侏罗系建产潜力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10 胡友洲;安塞油田王窑南区长6油藏建产潜力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王永辉;安塞油田措施增油3.9万吨[N];中国石油报;2008年
2 特约记者 王振江 通讯员 高峰 杨沛文;阿尔油田:丛式井开发保护草原生态 安塞油田:对症下药老区块活力再现[N];中国石油报;2011年
3 王永辉;长庆安塞油田产建进尺首次突破100万米[N];中国石油报;2008年
4 陈宁;安塞油田“油花”朵朵吐芬芳[N];延安日报;2011年
5 记者 秦军 通讯员 杨文礼 王永辉;安塞油田创建节能减排新模式[N];陕西日报;2009年
6 田春亚;近百万株绿树扮靓安塞油田[N];延安日报;2010年
7 杨文礼通讯员 郝元武 王芳远;长庆井下公司推行“一场双机”作业模式[N];中国石油报;2007年
8 记者 郭影特约记者 王永辉;安塞油田日产原油逼近7000吨[N];中国石油报;2007年
9 通讯员 周志彬;安塞油田产能建设稳步发展[N];中国石油报;2001年
10 郭影特约记者 王永辉;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员走进安塞油田[N];中国石油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