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厂商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和政策支持研究
【摘要】:
发展外向型经济是当今各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对企业而言,国际化生产经营既可以扩大市场规模,又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对国家而言,发展外向型经济能够有效促进一国经济增长。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政府是市场经济秩序的管理者。在国际化过程中,企业从生产者的角度考虑的一个基本问题是,采用怎样的方式来进入国际市场能够获得最大的利润;政府从管理者的角度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制定怎样的政策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从而使整个国家得利。企业与政府是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紧密联系的两个主体。
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战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证明了两个战略的正确性和重要性。然而,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在近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出口增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而,我们需要对企业和政府这两个主体的行为进行思考,企业应该如何选择国际市场进入方式?政府应该针对每种方式制定怎样的政策?构成了本文分析的两个主要问题。
本文基于异质性厂商贸易投资理论的分析框架展开研究,在这个视角下揭示企业自身特征与其国际市场进入方式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政府出口政策和FDI政策效果进行分析,并用中国的数据进行检验。本文从文献综述入手,归纳概括了异质性厂商贸易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并将其中异质性厂商国际市场进入方式选择问题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这个问题属于企业决策范畴。在此基础上,将政府贸易政策和FDI政策纳入到异质性厂商贸易理论框架中进行分析,这个问题属于政府决策范畴。在企业决策问题研究上,我们先做理论分析(第三章),探讨异质性企业如何在出口、水平FDI和垂直FDI三种方式之间进行选择,然后用中国的数据对理论结论进行检验(第六章)。在政府决策问题研究上,我们同样先做理论分析(第四章和第五章),分析不同政策在异质性厂商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的有效性,之后用中国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第七章和第八章)。最后,我们将每章的结论归纳概括得到全文的结论(第九章)。
本文的主要结论认为,对企业而言,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生产率水平来选择相应的市场进入方式。首先,要确定本企业生产率水平在本行业所有厂商中所处的位置。如果处于上游水平,可以选择对外投资;若处于中游水平,则可以选择出口;若处于下游水平,则仅适合在国内生产销售。其次,企业想要改变自身的类型,从事更复杂的生产经营活动,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生产率水平。
对政府而言,首先,政府要激励和帮助企业提高生产率,这需要政府建立创新基金,增加RD投入,增加企业科研补贴,建立国家创新体系,鼓励并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做好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相关服务活动等。其次,政府要努力帮助企业降低东道国市场进入成本,包括与各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良好的经贸合作关系,为想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培训。再次,政府补贴的使用要与企业异质性特征相结合,将补贴资源主要分配给盈利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以及中西部地区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