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南、北缘南华—泥盆纪构造演化
【摘要】:
中国西北地区是我国大陆地质和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点地区,作为本区重要组成部分的柴达木盆地南、北缘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高度关注。本文重点选择柴南缘小庙、金水口、清水泉的基性岩墙及柴北缘牦牛山碎屑岩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其年代学及地球化学进行了详细研究,同时有针对性地对柴北缘全吉群、早古生代柴达木南北缘蛇绿岩、岩浆岩、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及泥盆纪盆地性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合分析研究,建立了研究区南华纪至泥盆纪比较精细的年代学格架,分析了区域地质演化过程,获得如下主要认识:
1、对小庙辉绿岩脉及金水口变余辉长岩进行地质、地球化学及年代学详细的研究,确定小庙辉绿岩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REE, Nb、Ta等高场强元素亏损,金水口变余辉长岩呈平坦型稀土配分模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Nb、Ta等高场强元素弱亏损,两者构造环境均为大陆裂谷,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测得岩石结晶年龄分别为733.6±6.6Ma及796±41Ma,并结合对柴北缘全吉群沉积—火山岩系的伸展环境沉积特征研究,提出三者共同比较确切的证实了研究区存在南华纪Rodinia超大陆裂解。
2、以清水泉辉绿岩脉为重点研究对象,确定其地球化学具轻稀土富集型,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Nb、Ta等高场强元素亏损,构造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岛弧,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测得岩石结晶年龄为436.4±1.2Ma。在此基础上,结合对研究区早古生代蛇绿岩、岩浆岩及高压-超高压变质岩详细的剖析,并结合沉积学特征认为,柴北缘洋盆形成于447-521Ma,于486-445Ma发生俯冲并形成超高压榴辉岩,437-422Ma发生陆壳深俯冲;祁漫塔格弧后洋盆形成于早、中奥陶世,东昆中洋盆形成于522-460Ma,于455-436Ma发生俯冲,427-410Ma发生陆陆碰撞,并形成相应的弧后盆地及前陆盆地。
3、通过对区内泥盆系进行野外地质和区域对比研究,并选择上泥盆统牦牛山组碎屑岩做年代学研究,认为上泥盆统牦牛山组下限不早于430-407Ma,牦牛山组为一套伸展磨拉石沉积,早、中泥盆世为前陆盆地,晚泥盆世为伸展型盆地。
4、以关键地质事件的定时、定性为基础,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了柴达木盆地南、北缘南华纪至泥盆纪构造演化如下框架:
(1)柴达木盆地南、北缘在新元古代早期(950-982Ma)曾发育古洋盆,并于830-927Ma期间发生洋盆闭合、陆陆拼合的作用过程。
(2)南华纪(796-733Ma)开始柴达木盆地南、北缘古陆块开始裂解、离散、向洋发展,分别在柴北缘形成具沉积特征的全吉群,柴南缘形成具裂谷构造环境的小庙辉绿岩脉及金水口变余辉长岩。
晚寒武世—早奥陶世(467-522Ma)柴达木盆地南、北缘发展成为洋盆,分别形成蛇绿岩(蛇绿混杂岩),祁漫塔格可能为裂谷。
早、中奥陶世(496-445Ma)柴北缘洋盆开始俯冲、消减,形成滩间山群的岛弧岩浆岩及弧后盆地沉积,随着俯冲的加剧,形成变质作用峰期在490Ma-450Ma之间的超高压榴辉岩,此阶段为大洋俯冲;中、晚奥陶世(455-436Ma)东昆中洋盆向北俯冲,在东昆北形成一条早古生代岛弧岩浆岩带,北部祁漫塔格弧后小洋盆向北俯冲,在北侧形成滩间山群岛弧火山岩建造的弧后盆地沉积。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柴北缘洋盆全部俯冲消减掉,陆壳在洋壳的拖拽下发生深俯冲,形成变质年龄在437-422Ma之间的超高压榴辉岩,赛什腾组的类复理石沉积可能为弧后前陆盆地沉积物;昆中洋盆与祁漫塔格洋盆在中、晚志留世(427-410Ma)闭合,祁漫塔格地区白干湖组沉积了一套复理石沉积,可能为前陆盆地的沉积物。
中志留世至中泥盆世,碰撞造山作用加剧,在柴北缘、昆中及祁漫塔格形成缝合带,早、中泥盆世沉积因造山隆升未沉积而缺失,至中泥盆世,碰撞造山作用结束。
(3)晚泥盆世柴达木南、北缘开始伸展构造演化,形成了一套伸展磨拉石沉积。
|
|
|
|
1 |
康竹林;柴达木盆地北缘块断带油气勘探前景[J];中国石油勘探;1999年03期 |
2 |
薛光华,杨永泰;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的关系[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年01期 |
3 |
尚尔杰;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第三系构造基本样式及石油地质意义[J];现代地质;2001年04期 |
4 |
王昌桂,马力协;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气勘探潜力[J];新疆石油地质;2005年04期 |
5 |
尹成明;任收麦;田丽艳;;阿尔金断裂对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的影响——来自构造节理分析的证据[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3期 |
6 |
徐凤银;施俊;张少云;真允庆;;柴达木盆地柴中断裂带演化及其对成盆作用的控制[J];石油学报;2009年06期 |
7 |
杨永泰,张宝民,席萍,余辉龙,吴光大,刘东;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展布规律新认识[J];地层学杂志;2001年02期 |
8 |
高长海,查明,吴孔友;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南八仙构造带异常高压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05年04期 |
9 |
王昌桂;马立协;王文弟;乔子真;侯安平;高雪峰;任玉芬;;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对比及含油气系统[J];新疆石油地质;2009年04期 |
10 |
张守仁,曹代勇,戴俊生,李剑红;柴达木盆地北缘块断带的扭动构造与阿尔金构造体系的关系[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0年03期 |
11 |
黄汉纯;周显强;王长利;;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与石油富集规律[J];地质论评;1989年04期 |
12 |
刘志宏,杨建国,万传彪,刘振文,张立国;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中生代盆地性质探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年06期 |
13 |
曹国强,陈世悦,徐凤银,彭德华,袁文芳;柴达木盆地西部中——新生代沉积构造演化[J];中国地质;2005年01期 |
14 |
曹运江,陆廷清,牟中海,黄继祥,胡受权;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型式及油气勘探前景[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
15 |
刘桂侠,杨永泰,管全俊;从冷科1井下部地层的归属探讨柴达木盆地成盆时间[J];地球学报;2003年02期 |
16 |
王步清;;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沉积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06年06期 |
17 |
孙国强;郑建京;苏龙;刘兴旺;杨鑫;刘玉虎;;柴达木盆地西北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年02期 |
18 |
王根厚,冉书明,李明;柴达木盆地北缘赛什腾-锡铁山左行逆冲断裂及地质意义[J];地质力学学报;2001年03期 |
19 |
施俊;真允庆;吴金凤;王佩业;周锡明;赵明武;郝红蕾;周怀杰;;柴达木盆地石炭纪油气资源的找藏前景[J];地质调查与研究;2008年01期 |
20 |
尹成明;田丽艳;任收麦;马寅生;;东昆仑山北缘山前构造带的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意义[J];地质通报;2011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