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山西组沉积相研究与地震储层识别

刘朋波  
【摘要】: 延长探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中东部,在上古生界山西组的天然气勘探中屡获高产气井,显示了该区良好的勘探前景。与此同时,储层砂岩的展布和油气富集规律不明确制约着下一步勘探。 针对目前勘探中的难点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现有的勘探资料,以寻找有利勘探目标为最终目的,综合运用层序地层学、储层沉积学、地震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等原理和方法,对延长探区山西组进行了系统的层序划分、沉积相分析、地震储层识别及有利勘探目标分析等研究,为后期勘探布井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①在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以各种地震正演模拟技术为手段,分析和解释地震属性。②在沉积相分析与地震储层识别过程中地质与地球物理方法相互反馈,沉积模式指导地震储层识别,地震储层识别结果又进一步完善沉积相认识。 研究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有: (1)以Cross的基准面旋回法为主要指导思想,同时利用地层厚度法、井震循环标定法加以辅助,将研究区山西组划分为2个长期旋回和6个中期旋回。2个长期旋回分别对应于山一段和山二段。6个中期旋回与山西组内部的山23~山11的6个砂层组对应较好。 (2)山西组沉积为典型的缓坡型浅水三角洲,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 山西组沉积期水体浅,地形平坦,湖泊波浪改造作用较弱,三角洲前缘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间湾微相为主,三角洲的典型沉积微相类型河口坝发育较差。水下分流河道能量较强,底冲刷构造非常发育,且河道砂岩中通常夹泥砾。砂岩以中-细粒石英砂岩为主,分选、磨圆较好,单层厚度一般小于6m,大套厚层砂岩为多期河道相互切割叠置而成。剖面中砂岩横向连续性差,呈透镜状分布;平面上砂体呈朵叶状展布,同时受河控影响,展布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山西组沉积过程中,水体整体逐渐加深,滨浅湖体系北迁,沉降中心也向北移,研究区北部三角洲体系后缩,南部三角洲体系北进。 (3)正演模型研究表明地震振幅、相位及多道统计相干、波形分类等属性均不能表征砂岩,主要是由于含气砂岩具有AVO效应、煤层和灰岩的屏蔽及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与砂岩速度相近等因素综合影响而致。 实际井含气层段孔隙中不同性质流体(原始状态、含气饱和及含水饱和状态)的AVO正演模拟表明:含水饱和、含气饱和模型及原始模型的AVO截距P均为正值,AVO斜率G都为负值。含气饱和度越大,AVO斜率的绝对值|G|越大。 一维正演模型研究表明,煤层厚度变化能引起振幅的明显变化;而砂岩厚度增大或减小时,振幅变化不明显。低速煤层对地震振幅的贡献几乎完全淹没了砂岩对振幅的贡献。 (4)根据地震、测井资料的分析,结合各种地震反演方法的原理和适用性,三维区选择以测井为主体的地震特征参数反演方法来反演自然伽玛、波阻抗、速度、孔隙度等参数体,用自然伽玛和波阻抗参数相结合来识别砂岩;二维区选择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波阻抗体,用波阻抗来表征砂岩。 三维区内基于反演结果所计算出的砂岩厚度横向变化明显,与井点统计砂厚吻合较好,同时其自北向南的朵叶状展布特征反映了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的沉积特征及三维区的物源方向。 二维区的波阻抗反演结果未能准确的揭示储层砂岩的横向变化,但能粗略的区分砂泥岩,砂岩厚度大的井均位于高阻抗异常带内。 (5)地震含气性检测尝试表明,含气砂岩对高频的吸收效应显著,高级频F3的平面分布较好的指示了地层含气性。 (6)基准面旋回对储集体发育特征控制明显,连通性好、厚度大的砂层均发育于基准面旋回早期。同时,砂体厚度越大,沉积期水动力条件越强,颗粒越粗,成岩作用后期抗压实能力越强,有利于形成相对高孔高渗储层。 (7)区域盖层和局部盖层与山西组烃源岩夹持的河道砂岩构成自生自储的成藏组合。延长探区构造平缓,断层不发育,烃源岩以上下相邻和侧向连接的方式为储层提供了气源,属于典型的岩性气藏。在“广覆式”生烃模式下,储层条件为成藏的主控因素,勘探布井应首选多期河道叠置的富砂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秦绪英;肖立志;张元中;;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有效储层识别与评价方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年04期
2 林雄;王亚辉;侯中健;;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二叠系山西组古地理特征[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9年03期
3 梁积伟;郭艳琴;李玮;黄源琳;肖丽;王若谷;;靖边气田山西组下段储层沉积微相特征[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4 李慧;李建明;施辉;;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下二叠统山西组物源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3期
5 王大兴,于波,高俊梅;高阻抗砂岩气藏的AVO分析[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1年03期
6 梁积伟;李文厚;张峰;林峰;郭艳琴;陈全红;王若谷;;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山西组下段基准面旋回与聚煤作用[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7年01期
7 杨宇;周文;杨勇;李东;侯伟;;子洲气田山_2气藏气井产水成因研究[J];新疆地质;2010年02期
8 陈洪德;李洁;张成弓;程立雪;程礼军;;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沉积环境讨论及其地质启示[J];岩石学报;2011年08期
9 郭英海,刘焕杰,李壮福,何康林;晋中北山西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聚煤作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10 秦志保,王大兴,于波;开发地震技术在榆林南区开发布井中的应用[J];天然气工业;2002年06期
11 窦伟坦;刘新社;王涛;;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地层水成因及气水分布规律[J];石油学报;2010年05期
12 李建廷,郑伟,任海军,余志海,李维峰;鄂尔多斯盆地子洲地区上古生界地震储层预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年S3期
13 付金华;魏新善;任军峰;;伊陕斜坡上古生界大面积岩性气藏分布与成因[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年06期
14 席胜利;李文厚;刘新社;郭英海;;鄂尔多斯盆地神木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J];古地理学报;2009年02期
15 李元昊;刘池洋;独育国;王秀娟;黄锦绣;;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湖岸线控砂[J];古地理学报;2009年03期
16 赵文津;;从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查历程谈李四光找油气思想的发展[J];地学前缘;2011年02期
17 宋雪娟;李壮福;;鄂尔多斯双山地区七里沟砂岩沉积特征及演化[J];山西焦煤科技;2011年03期
18 宋雪娟;李壮福;黄金连;;神木—双山地区太原组桥头砂岩沉积特征及演化[J];中国煤炭地质;2011年04期
19 王昌勇;郑荣才;田永强;梁晓伟;李庭艳;辛红刚;;陇东地区长9油层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成藏条件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8期
20 韩永林;王成玉;王海红;李士春;郑荣才;王昌勇;廖一;;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J];沉积学报;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开远;朱红涛;张志琳;李刚;李谦;吕明胜;;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山西组沉积模式及其天然气勘探意义[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胡波;秦建强;;内蒙古西部晚古生代煤的煤质特征[A];高产高效煤矿建设的地质保障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C];2009年
3 段亮;梁积伟;李文厚;;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山西组高分辨层序地层及沉积微相研究[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李贵红;张泓;;鄂尔多斯盆地煤对甲烷吸附性能探讨[A];安全高效煤矿地质保障技术及应用——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7年
5 文冬光;邱心飞;王德潜;侯光才;王志民;J.V.TURNER;;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同位素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谢渊;王剑;谢正温;李令喜;邓国仕;;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含水岩石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水文地质意义[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杨郧城;侯光才;文东光;王冬;;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形成的古气候条件[A];高分辨记录与同位素技术在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王辉;康高峰;;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陇县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控煤作用分析[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蒙晓灵;赵靖舟;武富礼;王建民;;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油藏类型初探[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李保侠;贾恒;于宏伟;;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惠安堡地区铀成矿特点初探[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1册)[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朋波;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山西组沉积相研究与地震储层识别[D];西北大学;2010年
2 李洁;晚古生代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层序充填特征与物质分布规律[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3 邱欣卫;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富烃凹陷特征及其形成的动力学环境[D];西北大学;2011年
4 李元昊;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中区延长组下部石油成藏机理及主控因素[D];西北大学;2008年
5 郭庆银;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演化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王建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新生代演化—改造及盆山耦合关系[D];西北大学;2010年
7 武文慧;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储层砂岩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8 付少英;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煤的生烃动力学及其分子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2年
9 袁珍;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三叠统油气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冯兵;鄂尔多斯盆地自然电场及石油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英;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西组天然气储集条件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0年
2 梁积伟;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山西组高分辨层序地层及沉积微相研究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3 黄培培;鄂尔多斯盆地榆林地区山西组二段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4 吝文;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山西组—石盒子组沉积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5 王岚;鄂尔多斯西缘地区二叠系太原组、山西组沉积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6 曾庆猛;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层序地层研究[D];石油大学(北京);2005年
7 李建星;鄂尔多斯盆地红粘土分布特征与新构造运动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8 邓媛;鄂尔多斯盆地楼坊坪区块延10基础地质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鲁飞;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山西组天然气储层特征及评价[D];西北大学;2012年
10 王华;鄂尔多斯盆地郑庄油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及综合评价[D];西北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艾芳;能源“聚宝盆”将派“大用场” [N];经济日报;2003年
2 记者 杨文礼 通讯员 陈静;鄂尔多斯盆地将建成环形集输管网[N];中国石油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马永 黄普根 通讯员 王玉梅;闻油而动 攻坚鄂尔多斯[N];中国石油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窦涛;“聚水盆”发现前后[N];中国矿业报;2007年
5 通讯员 杨学庆王玉梅;鄂尔多斯盆地非纵勘探生产进入规模化生产[N];中国石油报;2008年
6 陈红娟;鄂尔多斯盆地(铜川部分)能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评审会召开[N];铜川日报;2008年
7 呼跃军;鄂尔多斯有望成为能源接续基地[N];中国化工报;2008年
8 本报见习记者 汪俞佳;内蒙古扬眉吐“气”[N];人民政协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田雪莲 于德福 本报特约记者 夏鹏 郝晓红;水润鄂尔多斯[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10 记者 凌须斌 通讯员 元大林;青海钻井队远征鄂尔多斯盆地和毛乌素沙漠[N];青海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