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郑庄油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及综合评价
【摘要】:
郑庄油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部,本论文的研究层位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油层组。
通过岩心观察、野外露头观测、测井相分析、铸体、压汞等方法,对研究区长6储层进行了综合研究,将其划分为长61、62、63、64四个小层,认为长6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滨-浅湖亚相、台地型曲流河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其骨架砂体主要由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组成。
研究区长6储层的岩石类型主要为细粒长石砂岩;其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蚀作用及破裂作用;研究表明:长6储层砂岩主要处于中成岩A期-中成岩B期的成岩阶段。长6储集层砂体孔隙类型主要为长石、沸石溶孔和剩余粒间孔;孔隙度平均为8.2%,渗透率平均为0.28×10-3μm2,孔喉组合以细孔微细喉道为主;主要属于低孔低渗型储集层。其中,长62的物性最好,长61次之,长64最差。
通过对研究区沉积微相和储层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沉积作用是控制烃源岩及储层展布的根本原因;成岩作用决定了储层的储集性能:在成岩过程中,强烈的压实作用及胶结作用导致原生孔隙丧失殆尽,储层成为特低渗透率的主要原因,而长石及浊沸石的溶解,使得部分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有所改善;储层的非均质性,其强烈程度对油藏规模和分布起控制作用。
依据本区沉积、成岩特征以及孔隙、物性展布等规律,对研究区储层进行了综合评价,将研究区延长组长6砂岩储层分为四种类型:好储层(Ⅰ类)、中等储层(Ⅱ类)、差储层(Ⅲ类)及非储层(Ⅳ类);研究区长6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主要发育Ⅱ类中等储层和Ⅲ类差储层。
以上工作,为研究区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