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电解质陶瓷(玻璃)与金属的场致扩散连接结合机理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固体电解质陶瓷及玻璃与金属及金属复合基材料场致扩散连接的试验研究,采用SEM、TEM、EDX和XRD等手段分析了结合区的微观组织结构及过渡区的相结构;应用电化学、热力学和静电学的观点分析了结合过程的物理化学本质及其工艺特性。
研究认为,陶瓷(玻璃)/金属的场致扩散连接过程分为界面静电吸附、阳极氧化及固相扩散反应三个阶段。温度、电压及材料的离子导电率及其表面粗糙度是影响结合速率和质量的主要因素。结合区由陶瓷(玻璃)—过渡区—金属构成,过渡区及其与陶瓷和金属接合界面的相结构是影响接头强度的主要因素,平行于电场方向的柱晶组织有利于提高接头的抗剪强度。过渡区两侧的接合界面是陶瓷/金属接头的薄弱环节,界面的玻璃相强度限制了接头的强度。
非晶态SiO_2作为陶瓷的活化表面层可增强界面静电力和提高离子扩散及氧化反应速率,从而改善化学稳定性高的陶瓷材料与金属材料间的连接性。陶瓷颗粒增强的金属基复合材料与陶瓷(玻璃)间的连接在场致扩散连接条件下是可行的,结合界面产生的电化学反应和固相扩散反应克服了多类异种界面同时接合的问题,是适用于微电子制造的理想方法。提高增强相与金属界面的强度是提高结合质量的关键。
接头残余应力对连接质量有较大影响,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差及刚度、连接温度是主要影响因素。分布于片状平面对接接头的陶瓷(玻璃)近界面区域的最大拉应力是接头产生热应力损伤的主要原因。
|
|
|
|
1 |
佟梓嘉;;浅析化学工艺镀层在非金属表面的应用[J];华章;2011年19期 |
2 |
曲荣明;;非金属表面无钯活化化学镀镍工艺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0期 |
3 |
陈少平,孟庆森;陶瓷与金属场致扩散连接的应用及发展[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
4 |
杨静,马鸿文,周小英,刘华男;云南姚安正长岩用作陶瓷和玻璃原料的实验研究[J];矿产综合利用;2000年03期 |
5 |
王俊萍;用贵金属制剂装饰玻璃与陶瓷制品[J];山东陶瓷;1998年04期 |
6 |
游清治;锂在玻璃陶瓷工业中的应用[J];世界有色金属;2000年02期 |
7 |
叶丽红;;谈陶瓷的粉彩技法[J];陶瓷科学与艺术;2009年02期 |
8 |
吕宝桐;预加载技术在钠钙玻璃动疲劳强度测试中的应用[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1998年11期 |
9 |
林正茂;;浅析粉彩颜料的应用[J];陶瓷研究;2006年03期 |
10 |
境野照雄;森谷大郎;余水茂;;关于铜缸玻璃的发色过程研究[J];瓷器;1963年02期 |
11 |
仝静波;国外期刊目录 日本《陶瓷》[J];硅酸盐通报;1987年06期 |
12 |
蔡红;Li~2S—SiO~2体系玻璃的制备研究[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
13 |
张勤远,姜中宏;α轴取向β-BaB_2O_4表面析晶玻璃的制备及光学性质[J];材料研究学报;1997年04期 |
14 |
杨永昌;建筑玻璃幕墙抗压设计[J];西安科技学院学报;1999年S1期 |
15 |
杨文安,余乃超;玻璃和水泥中三氧化硫的高速分析[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1年02期 |
16 |
赵墨砚;;含La_2O_3的 B_2O_3-PbO系玻璃相对部分色散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1992年04期 |
17 |
茅森,毛涵芬,应雄信,杨来娣;掺Tb_2O_3法拉第旋转玻璃[J];中国激光;1993年10期 |
18 |
陆宏,孙富;DKJ-Ⅰ型大片玻璃打孔机[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1996年03期 |
19 |
罗美丽;电沉积金刚石钻头钻削玻璃试验研究[J];机械工程师;1999年09期 |
20 |
薛允连!辽宁省辽中县110200;建筑用高技术玻璃[J];中外轻工科技;199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