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断裂韧性的表征方法与理论研究
【摘要】:
经过对试验的反复推敲和论证,本文从宏观断裂理论和细观断裂理论的角度,确定了三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三维编织CMC)断裂韧性的表征参量,发展了能够在该材料中应用的细观断裂理论。通过数值分析和比较,基本完善了三维编织CMC断裂韧性的表征方法和应用理论。在主要的研究工作中包含了一部分试验上的新发现和理论上的创新点,具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断裂试验的载荷位移曲线和声发射检测,发现了该材料的切口试样在拉伸载荷作用下表现为伪塑性的特征;在弯曲载荷作用下表现出准脆性的特征。由此确定了三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断裂韧性的表征方法。
2.根据三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断裂韧性的表征问题属于线弹性理论范畴以及材料断裂模式是界面损伤破坏模式的实验研究结果,提出了该材料的表征参量应该使用与界面相关的Ⅰ型和Ⅱ型混合断裂的能量释放率G_C,或者使用复应力强度因子K_C。
3.研究了裂纹沿界面扩展的双材料界面断裂理论,利用倾斜侵入界面的裂纹模型解析了裂纹尖端沿着界面的应力场,推导了表征三维编织CMC复合材料断裂韧性的能量释放率公式G_C,并且用试验结果验证了能量释放率公式的正确性。该公式为采用单试样测试三维编织陶瓷基复合材料的能量释放率提供了可能性,与常用的柔度测试方法相比,可以大大节约试样数量。
4.根据三维编织CMC复合材料断裂损伤的机制,建立了界面失效模型和纤维束断裂模型,并且初步界定了模型用的适用范围。使用建立的模型能够初步预测该材料的断裂韧性,其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5.发展了界面层断裂理论在三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工程中的应用,初步建立了断裂混合度与断裂韧性的关系曲线。
6.讨论了三维编织CMC复合材料中的孔洞对断裂韧性的影响,发现以牺牲材料强度为代价的孔洞增韧机制的效果并不理想。
|
|
|
|
1 |
高云震;;现代铝合金的研究和发展(1)[J];轻金属;1981年12期 |
2 |
林光明;曾汉民;章明秋;;一种树脂基复合材料断裂表面的分析特征[J];复合材料学报;1993年02期 |
3 |
曹顺华,徐润泽;用小能量多冲击法测量烧结钢的断裂韧性[J];粉末冶金技术;1997年03期 |
4 |
钟飞,史耀武,李晓延,巩水利,陈俐;BT20钛合金激光焊接接头的断裂韧性研究[J];材料工程;2005年04期 |
5 |
一机部通用机械研究所断裂韧性课题组;;用COD阻力(δ_R)曲线方法评定中低强度钢的断裂韧性[J];流体机械;1979年04期 |
6 |
徐驰;基体中珠光体含量对球铁断裂韧性和疲劳断裂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1980年03期 |
7 |
童子锜;王嘉新;危育蒲;郭婉玲;田荣璋;蔡强;蒋次雪;夏长青;;锑和稀土元素对ZL104合金的组织及K_(IC)影响的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4期 |
8 |
王承忠;金属材料的断裂韧性[J];上海钢研;1984年03期 |
9 |
W.J.Oberparleiter,张树启;Ti-6Al-4V的显微组织、机械性能和断裂韧性的关系[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87年01期 |
10 |
许昌淦,余刚;冲击韧性与断裂韧性间关系的探讨[J];航空学报;1990年04期 |
11 |
朱泽飞;朱根弟;吴介卿;;V型切口圆柱试样测定材料K_(1C)的若干实验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1991年02期 |
12 |
文翠娥,孙培祯,谢长生,崔昆;残余奥氏体对GD钢断裂韧性的影响[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2年11期 |
13 |
甘雨,李贺增,郭大展,吴德海;水平连铸灰铸铁型材力学性能的特点[J];机械工程材料;1992年03期 |
14 |
包亦望,黎晓瑞,金宗哲;简易引发陶瓷裂纹方法研究[J];硅酸盐通报;1992年01期 |
15 |
郭大展,王良建;部份稳定化氧化锆陶瓷的冲蚀磨损和断裂的研究[J];硅酸盐通报;1992年06期 |
16 |
刘荣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测定40C_r 钢的断裂韧性[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1992年01期 |
17 |
向学雷;舒海生;;24SiMnNi2CrMo钢马氏体贝氏体双相强化及其强韧性判别指标的研究[J];机械强度;1992年01期 |
18 |
卫家楣;显微结构对铝基陶瓷复合材料断裂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
19 |
于志成,矫桂琼;复合材料在DCB试验中的裂纹尺寸效应[J];航空材料学报;1996年04期 |
20 |
景宜,彭毓秀,李振昌;纸张的断裂韧性及测定方法[J];中华纸业;1998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