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测系统研究与设计
【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技术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记录测试野内许多局部视网膜生理电响应的波形,有助于了解视网膜或视路病变的机理,从而可定量和直观评价视网膜功能,可用于一些眼病的早期诊断,是视觉电生理技术的一项重要发展。本课题在研究了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测有关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计算机与信号处理技术,结合新型检测电路设计方法,完成了一种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本论文首先介绍了多焦视网膜电信号的产生机理及在临床中的应用。然后对多焦视网膜电信号检测做了分析,深入讨论了多焦视网膜电信号检测及处理的基础理论方法。以此理论为指导,本文着重研究了对多焦视网膜电信号检测与处理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即前置放大电路和信号处理电路设计,并对器件选择和参数确定做了具体分析,同时对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该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阐述。接着对多焦视网膜电图各局部区域的响应波形的分离与提取算法进行了描述,即m序列与快速Walsh变换理论及其算法。最后对设计方案进行了仿真分析与原理试验,结果表明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基本满足医学临床检查与诊断要求。
本论文工作突出之处在于针对多焦视网膜电信号极其微弱且淹没在复杂背景噪声中的特点,设计并实现了视网膜电信号放大和滤波处理硬件检测电路单元,将多焦视网膜信号不失真的提取出来;并结合计算机采集和分析与处理技术,完成了数据采集与数字滤波处理算法的设计,实现了多焦视网膜电信号检测的准确、快速和智能化。本研究与设计结果对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
|
|
1 |
张志强,张雪彤,周丹虹;视网膜振荡电位异常改变的临床分析[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
2 |
张思杰,彭承琳,郭兴明,盛利;用于多焦视觉电生理分析系统的生物信号放大器的设计[J];医疗卫生装备;2004年04期 |
3 |
王大雄;基于DSP嵌入式系统的视网膜电图暗适应仪设计[J];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
4 |
田吉元;柴象枢;孟祥珍;袁安东;沈庆云;;关于模型视诱发电位和模型视网膜电图检测的信号处理[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986年06期 |
5 |
赵军;胡莲娜;李志生;梁会泽;闫洪欣;仇长宇;;头低位卧床对健康人视网膜电图的影响[J];眼科研究;2010年02期 |
6 |
陆琳娜,张志强,周丹虹;视网膜静脉阻塞的ERG及OPs检测与分析[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
7 |
李海生;王乘风;;研制临床视网膜电图仪和眼电图仪的初步报告[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983年01期 |
8 |
赵军;胡莲娜;梁会泽;闫洪欣;仇长宇;高付林;;头低位模拟失重状态对于正常青年人视觉电生理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10年09期 |
9 |
石力,张作明,陈景藻,刘静;次声作用对小鼠视觉电生理学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3年02期 |
10 |
余敏忠,梁小玲,吴德正;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的提取分析方法[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998年06期 |
11 |
胡克江;王容善;姬劳;胡玉贵;;多功能视觉电生理测定装置[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985年06期 |
12 |
古月;也谈魔鬼的诗篇[J];现代质量;2003年12期 |
13 |
Mollan S.P.;Woodcock M.;Siddiqi R.;闫丽;;异维A酸治疗史是否应成为飞行员职业的筛查项目之一[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眼科学分册);2006年12期 |
14 |
王珊珊;徐国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视网膜神经样细胞的研究进展[J];海峡科学;2010年05期 |
15 |
蔡浩然;MVT系列多功能多导程视觉电生理仪研制[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8年01期 |
16 |
王莱华;再次创业 追求超越 迈向新世纪[J];上海标准化;2000年01期 |
17 |
严海洋;“木桶理论”的启示……[J];广西电业;2004年01期 |
18 |
肖紫云;徐国兴;;白点状视网膜变性的研究进展[J];海峡科学;2007年03期 |
19 |
曾宪英,潘明达,柏志华,李雨宁,俞正茂,朱应芬,侯晓玲,范乐业;下体负压对家兔血液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85年01期 |
20 |
霍彦明,李国伟,陈亚珠;超声阵列换能器设计及声场模拟[J];声学技术;199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