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多相合金的热力学描述及其在凝固过程中的应用
【摘要】: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实践中所用的金属材料大多数是具有复杂成分的多元多相合金,对这类材料凝固原理及其组织形成的研究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能否将凝固模型应用于生产实际,关键就取决于对多元合金凝固组织的模拟是否成熟。本论文主要结合热力学计算技术,对多元多相合金凝固过程中的溶质分凝现象及其对凝固组织和溶质偏析的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溶质分凝是凝固过程中的重要伴随现象,对凝固过程中的成分偏析及组织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多元合金中由于存在复杂的溶质相互作用,用实验相图分析溶质分凝行为并不方便。本文首先从热力学角度出发,建立了溶质分凝因数的热力学计算模型。详细讨论了Al-Cu二元合金和Al-Si-Mg三元合金凝固过程中溶质的分凝行为。结合计算热力学技术,对溶质分凝因数的预测很好地吻合于实验结果。
为了快速提取系统的热力学信息,减少计算时间,应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进行了相图的计算。Levenberg-Marquardt算法采用目标函数的二阶导数,它能够实现计算精度和收敛速度的较好结合。该方法适合于求解二元以及多元合金中的相平衡问题。
研究了工业中广泛应用的Al-Si-Mg三元合金凝固过程中的溶质分凝行为,确定了该合金凝固过程中溶质分凝因数与固相分数的定量关系。发现分凝因数随固相分数的变化而显著变化,并且远远偏离其二元系中的数值。定量预测了不同凝固条件下Al-Si-Mg合金的凝固路径及共晶分数。其结果与采用二元分凝因数的预测结果偏差较大,而与实验结果接近。
结合溶质分凝的分析,研究了冷却速率对AI-2.06 wt%Si-1.58 wt%Mg合金凝固过程的影响。实验和理论分析均发现,在低的冷却速率下,其凝固过程为:L→L_1+Fcc_Al→L_1+Fcc_Al+Si→L_1+Fcc_Al+Si+Mg_2Si,而在较高的冷却速率下,其凝固过程为:L→L_1+Fcc_Al→L_1+Fcc_Al+Mg_2Si→L_1+Fcc_Al+Si+Mg_2Si。改变凝固速率可以使多元合金的凝固过程按照不同的路径进行,从而达到控制析出相种类的目的。
耦合热力学计算技术,提出了多元合金凝固界面的稳定性判据。以Al-0.34
|
|
|
|
1 |
龙文元;蔡启舟;魏伯康;陈立亮;;相场法模拟多元合金过冷熔体中的枝晶生长[J];物理学报;2006年03期 |
2 |
曾科军;金展鹏;;多元超合金热力学计算软件系统[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3期 |
3 |
王智平;张殿喜;石可伟;朱昌盛;冯力;肖荣振;;多元合金等温凝固相场法模拟[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
4 |
宋贤征;张清华;张琳;孙红辉;;深过冷Ni-Cu-Si合金熔体中的快速枝晶生长[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
5 |
庄建平;龙文元;方立高;张丽攀;;过冷熔体定向凝固过程枝晶生长的相场法模拟[J];热加工工艺;2005年12期 |
6 |
臧渡洋;王海鹏;魏炳波;;深过冷三元Ni-Cu-Co合金的快速枝晶生长[J];物理学报;2007年08期 |
7 |
袁栋世;王锦程;杨根仓;;非对角扩散项对三元合金枝晶生长影响的相场法研究[J];铸造技术;2008年04期 |
8 |
黄慆,毛协民,周尧和,鲁德洋,毛志英;扩散控制的强制性枝晶凝固[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988年02期 |
9 |
马永庆;王逊;刘艳侠;戴玉梅;张洋;;多元合金的电子、原子层次理论计算及应用[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8年06期 |
10 |
闵乃本,王牧,李大伟;单分子膜系统中二维生长过程的研究(英文)[J];人工晶体学报;2002年03期 |
11 |
田玉亮;王玲;董建新;张麦仓;;GH742铸锭偏析及均匀化过程中元素分布规律[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6年08期 |
12 |
张泽平,林萍;铜质零件电刷镀多元合金的反应扩散钎焊工艺[J];焊接;1998年11期 |
13 |
李军旗;从杂铜冶炼废渣中回收锡铜铅锌的工业实践[J];有色冶炼;1999年06期 |
14 |
林鑫,黄卫东,王猛,李延民,李涛,苏云鹏,沈淑娟;多元合金凝固界面形态演化模型[J];中国科学E辑;2004年01期 |
15 |
韩青有,胡汉起;多元合金中溶质浓度对二次枝晶臂间距的影响[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85年01期 |
16 |
喻育东;;弱电接触材料Paliney型合金的性能及其应用[J];贵金属;1985年04期 |
17 |
张九毛;周家树;;多元仿金镀[J];表面技术;1992年01期 |
18 |
王定祥,田毓琴,李福旺;低铬多元合金磨球的应用[J];中国建材装备;1995年02期 |
19 |
蒋光锐;刘源;李言祥;苏彦庆;郭景杰;;多元合金熔体组元活度系数计算方法的改进[J];金属学报;2007年05期 |
20 |
张建平;;无机物热力学程序设计[J];中国陶瓷;198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