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爆震发动机性能分析及调节特性研究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理想爆震循环、Humpmy循环和Brayton循环之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针对理想脉冲爆震发动机(PDE)非稳态工作特性,引入了代表参与爆震循环工质与流入发动机内总工质比的循环系数概念,研究了理想脉冲爆震发动机的推进性能,并与理想传统稳态推进发动机进行了性能对比。对于以部分充填状态工作的脉冲爆震发动机,本文也建立了计算其理想性能的部分充填爆震循环模型,结果表明,当隔离气体参与热力循环过程时会降低发动机总循环热效率,但这种工作方式可以有效增大脉冲爆震发动机的推进性能。
由于理想脉冲爆震发动机性能模型只能计算一定工况下发动机所能达到的最大性能,因此,为了评估脉冲爆震发动机实际推进性能,本文总结了计算直管脉冲爆震发动机实际推进性能的完全充填和部分充填性能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使用C_8H_(18)-Air和H_2-Air两种燃料系统时火箭式脉冲爆震发动机的性能趋势,并与理想性能趋势进行了对比。同时,本文在自行研制的脉冲爆震发动机试验器上对模型的正确性及适用范围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归一化部分充填模型在适用性范围上比完全充填直管爆震室性能模型更广。当直管脉冲爆震发动机后加装收敛扩张喷管(CD喷管)后,其内部流场与直管PDE有很大不同,针对其工作特点,本文建立了计算其性能的状态均一化排气模型,其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相符,通过引入一定的修正形式,模型可以比较准确地预估带CD喷管的脉冲爆震发动机性能。
在火箭式脉冲爆震发动机零维性能计算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进气道和泄气旁路,建立了吸气式脉冲爆震发动机(APDE)零维性能计算模型,利用此零维模型分析了各种工作条件变化对亚音速和超音速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吸气式脉冲爆震发动机性能调节特性:节流特性和变频特性,给出了吸气式脉冲爆震发动机可能的调节规律。
最后,针对脉冲爆震发动机零维性能模型的局限性,本文建立了反映脉冲爆震发动机实际工作过程的一维仿真性能模型,通过对脉冲爆震发动机单循环工作过程仿真,验证了该性能模型的正确性。基于此模型,仿真计算了两种结构形式的吸气式脉冲爆震发动机:带旁路分开排气APDE和带旁路混合排气APDE。结果表明,在进气道后引入泄气旁路可以有效降低爆震室工作状态变化对进气道性能的影响,同时可以降低进气道后声学腔体积的要求;当泄气气流在混合室内与爆震室燃烧排出的高温产物参混降低了排气温度和速度,在合理的发动机结构设计下,可以明显提高APDE推进效率。
|
|
|
|
1 |
王虎军;带有局部总线互连网的性能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
2 |
蒋联友;严传俊;邓君香;郑龙席;;脉冲爆震与涡轮混合式发动机设计与性能计算[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8年09期 |
3 |
吴钊;袁磊;王新颖;熊伟;;一种Web服务组合性能仿真模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20期 |
4 |
宋兆星,骆意,李国胜;发电机组类型对AGC运行性能的影响及对策[J];电网技术;2005年18期 |
5 |
童正明;叶立;许敏;周清童;秦桂花;祁非白;;燃烧振荡的一维控制方程组的建立及放热特性讨论[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
6 |
劳国民;;污染源概化对一维模型纳污能力计算的影响分析[J];浙江水利科技;2009年05期 |
7 |
苏连璧;;从流域调节特性论流域汇流的线性问题[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1期 |
8 |
商蕴璞;;翻板式锁气阀性能分析与设计计算[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1986年04期 |
9 |
王建成,范容辉,刘合营;火药集合包装箱设计与制造[J];包装工程;1993年03期 |
10 |
高厚磊,文锋,李军,马杰;一种新型线路纵差保护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分析[J];山东电力技术;1996年04期 |
11 |
赵庆珠;李吉生;王勇;王小冒;徐晓荣;;京信大厦水蓄冷系统[J];暖通空调;1996年06期 |
12 |
田振才;航空移动卫星通信系统性能分析[J];电讯技术;1998年01期 |
13 |
陈杰平,周志立,张文春;拖拉机发动机性能分析软件系统[J];洛阳工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14 |
刘晓利;李红渊;;电视导引头性能分析[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4年S9期 |
15 |
余莉,明晓,张治华;弹射座椅性能分析软件研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16 |
李保宪;几种新型通信光纤的性能分析及应用[J];电力系统通信;2005年09期 |
17 |
王书中,由世俊;吸收器二元溶液两相流动总体性能分析[J];流体机械;2005年10期 |
18 |
王志福;陈伟;叶辉萍;史建军;;加装超级电容纯电动汽车的性能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05年12期 |
19 |
王晓燕;何世禹;郑双;;太阳电池板结构应力-应变状态分析[J];太阳能学报;2005年05期 |
20 |
王海波;杨忠国;王海涛;;利用结构的超静定性能降低梁的截面高度[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