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糙表面加卸载接触性能研究
【摘要】:工程实际中处处存在着相互接触的表面,并且表面间的接触行为对零件和机器的工作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尤其在摩擦、润滑、导电、导热等领域,因而一直都是接触力学和摩擦学研究的重点研究对象。本文基于分形理论,建立了粗糙表面在一个加载-卸载的接触循环内的接触力学模型,结合频率指数对微凸体大小的影响,来研究粗糙表面的力学性能。本文首先基于Weierstrass-Mandelbrot函数,模拟二维和三维分形粗糙表面,并分析分形参数的作用,得知了表面的粗糙度随分形维数D增大而减小;轮廓参数G与分形维数D的作用相反;频率指数范围也对粗糙表面有很大的影响。其次,基于分形理论,建立了二维和三维粗糙表面弹塑性加卸载接触力学模型,推导出单个微凸体发生弹性变形、第一弹塑性变形、第二弹塑性变形以及完全塑性变形的临界值,建立了粗糙表面上微凸体变形状态的评价体系,获得对应条件下微凸体加、卸载的力学表达式。根据加载终点与卸载起点接触面积和压力不变规则,修正已有的面积分布函数,分别给出了加、卸载接触过程中不同频率指数微凸体对应的分布函数,最终推导得加、卸载接触过程中整个粗糙表面的接触压力和真实接触面积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一个加、卸载接触循环内,粗糙表面加、卸载接触的力学性质取决于微凸体频率指数的范围。当微凸体的最小频率指数nmin满足nmin+ 5 ≤ nec,粗糙表面在整个加卸载接触过程中呈现弹性性质。当nminnec,表面微凸体发生弹塑性变形产生的接触面积和接触压力占比较大,在相同的总接触压力条件下,卸载过程中的真实接触面积大于加载过程中的真实接触面积,接触下压量越大,卸载过程中的真实接触面积与加载过程中的真实接触面积的差越大。最后,使用Leica DCM 3D获得粗糙表面的形貌参数,转化为理论模型所对应量值代入模型,之后进行粗糙表面接触性能试验,并将试验结果与本文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本模型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
|
|
|
1 |
逯贵祯,程春悦;一维随机粗糙表面的生成方法及其随机表面性质的研究[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
2 |
文学军;金属生物材料的微粗糙表面及其生物学效应(Ⅱ)──金属生物材料微粗糙表面的生物学效应[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97年02期 |
3 |
施育才;严洪海;;不同粗糙表面的纯钛种植体的组织相容性评价[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10年02期 |
4 |
陆添超;过洁;潘金贵;;粗糙表面下的实时透明和半透明效果绘制[J];系统仿真学报;2013年09期 |
5 |
赖联锋;高诚辉;黄健萌;;粗糙表面滑动摩擦接触模型研究的进展[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11年02期 |
6 |
张国智;张之敬;金鑫;王强;;随机粗糙表面接触特性仿真预测方法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8年22期 |
7 |
杨桂萍,冷永胜;理想粗糙表面的弹性全接触研究[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
8 |
毛巍威;王正斌;;一维粗糙表面电磁散射的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6年02期 |
9 |
何毅,吴健,刘盛纲;粗糙表面激光散射特性的理论研究[J];光学学报;1997年09期 |
10 |
应济,贾昱,陈子辰,高承煜;粗糙表面接触热阻的理论和实验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
11 |
姜英杰;黄伟强;孙志勇;孙清超;;零件真实粗糙表面构建及微观接触性能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8年08期 |
12 |
阮立明,刘晓红;蒙特卡洛法研究随机粗糙表面的光散射特性[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5年02期 |
13 |
张大舜;于洋;陈亮;;粗糙表面的发射率特性研究[J];沈阳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
14 |
罗瑞彪;;涂折光液消除黑色粗糙表面反射光斑[J];刑事技术;2008年05期 |
15 |
黄传辉;粗糙表面的分形参数表征[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
16 |
李成贵,朱庆科,荆忠元;粗糙表面的分形表征[J];现代计量测试;1996年04期 |
17 |
何宇航;张文明;孟光;武洁;;随机粗糙表面对微气体轴承性能的影响[J];润滑与密封;2011年06期 |
18 |
陈自强,陈立功,倪纯珍,王裕文;随机粗糙表面超声双透射研究[J];声学学报;2000年06期 |
19 |
张流强;肖海军;董海龙;;粗糙表面的统计研究[J];表面技术;2011年04期 |
20 |
刘诗汉;陈大融;;粗糙表面的空蚀机制研究[J];润滑与密封;200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