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差距对环境质量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摘要】:收入差距和环境污染是制约我国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两个重要问题,十四五规划把“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财富分配格局”并列为我国2035年远景目标之一。尽管已有文献指出收入差距扩大对环境质量改善有负向影响,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收入差距对环境质量影响的内在机理也有待进一步探究明晰。本文选题旨在探究收入差距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机理,验证我国省际层面、东中西三大区域以及高低收入水平地区,收入差距对环境质量是否存在显著的影响及区域间的差异性。藉此,本文主要工作:第一,对国内外有关收入差距影响环境质量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搜集统计数据与相关指标对我国总体与区域层面的环境质量现状与收入差距程度进行描述分析。第二,构建了收入差距影响环境质量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供求分析法推导了收入差距影响环境质量的理论模型,得出收入差距的扩大不仅会降低本地居民对环境质量的总需求,还会导致环境质量的供给即环境治理水平下降;基于对环境质量供需情况进行均衡分析及区域异质性分析,提出了五个层面的命题假设。第三,采用泰尔指数与基尼系数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进行测算,利用IPCC的计算公式对我国碳排放量进行估算。包括首先利用城乡人口和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测算出我国省际层面的泰尔指数;随后利用分组各省的等分分组收入、城乡人口占比与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数据测算出各省的基尼系数,以此来衡量我国各省的城乡收入差距状况;最后采用多种化石能源燃料数量及其碳排放系数来估算我国的碳排放量。第四,基于我国省际层面2000-2018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与系统GMM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对全国层面、不同区域以及不同经济水平地区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居民收入差距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无论是中国整体、不同区域还是不同经济水平地区,都存在人均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的“倒U型”EKC曲线,并且都未达到拐点,处于EKC曲线的左侧;其次,证明了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环境质量改善,较大的收入差距对人均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有显著的促增作用,说明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环境污染越严重,收入差距与环境质量存在明显的负向关系;除此之外,通过区域异质性分析得出,无论是东中西部地区还是高低收入水平地区,收入差距都会降低环境质量,但是,环境质量对收入差距的变化幅度更加敏感的是中西部地区与低收入地区,而收入差距对东部地区与高收入水平地区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较小。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关注农村扶贫和开发政策中的环境效应;提高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中环境因子的权重,推动绿色GDP核算;立足于地区的比较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控制城市化的数量扩张,提高城市化发展内在质量;加大外商直接投资环境规制强度,充分发挥其技术外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