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对作物根区硝酸钾运移影响的研究
【摘要】:本文在广泛搜集、查阅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室内试验与野外试验相结
合,试验研究与模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KNO_3为示踪元素,从土壤养分运移
的角度、研究了畦灌、喷灌两种典型灌水方式,对土壤水分运动、及养分运移的影
响。结合粮食作物小麦的根系吸水、吸养机制,提出了土壤养分分布良好、养分利
用率高的最优灌水指标。它对于提高我国农田化肥利用率、促进粮食生产,减少肥
料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灌溉理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产意义和科学价值。本
论文的主要内容是:
1.结合欧共体援建项目,建立了甘肃省秦王川灌区野外大型土柱试验系统,该
系统观测项目齐全,气象资料自动记录数据,水分、盐分、温度采用计算机定时采集
等方面具有先进性,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野外试验基地。
二.影响小麦吸养速率的主要因素有根长密度与土壤养分浓度。据野外试验资料
分析小麦在分蘖期、拨节期的根长密度函数分别为 L_(分蘖)(Z)=98.712Z~(-1.128),L_(拨节)(Z)
=143.901Z.在小麦的不同生育期,根长密度是不同的,根长密度随深度呈指数
衰减规律。在不同的灌水方式、灌水量条件下,土壤养分剖面也是不同的。从而导
致了小麦吸氮量的差异。
3.上壤颗粒对阳离子有明显的吸附性。据室内外试验研究,灌水方式、灌水量
对K+离子运移的影响小于土壤吸附性对K+离子运移的影响。故本文主要讨论了喷灌、
畦灌条件下NO3离子剖面形状、峰值位置、峰值大小三要素随灌水量、喷灌强度、
弥散度等因素的变化规律。
4.喷灌,畦灌两种不同的灌溉入渗方式下,孔隙水流速度、水动力弥散系数及
弥散度是不同的。从而导致了土壤水分、养分的不同运移特征。本文分别从溶质运移
的对流作用、弥散作用、扩散作用分析了喷灌、畦灌条件下土壤养分运移的差异。从
本质上认识到了喷灌、畦灌对土壤养分运移的区别。喷灌条件下,灌水后土壤养分运
移峰值低、分布广,有利于作物吸收利用。在相同入渗水量下,喷灌强度越小,小麦
瞬态累积吸氮率 Rn、越大。特别是,当喷灌强度小于 0.07mm/min时,Kn随喷
且
灌强度减小而增加的幅度加快,为此,可定义0刀7mm/min为微喷灌与常规喷灌的
临界值。
5.本文还就不同衅灌潮水量对土壤养分运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其结果是:灌
水量越大,NO。离子剖而峰值C;;;。x越小,峰值位置ZS迁移越深,分布越广。结合小
麦根长密度分布规律,经计算小麦在不同生育期,不同灌水量下的瞬态累积吸氮率
值二Rn是不同的。在同一生育则,二民随灌水量的变化呈“蘑菇”状分布。在相同
灌水量下,拔节期的ZK高于分蔡期的二民。在小麦拔节期,适宜的供水、供养可
明显地提高化肥的吸收利用率,提高小麦产量。定义Z民最大所对应的灌水量为最
优灌水量。根据野外试验资料计算可知,小麦在分骏期的最优灌水量是60”/*,
在拔节期的最优灌水量是67m’/mu。山此进一步分析了节水灌溉的增产原理,及大
水漫灌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6.本文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溶质运移关键参数的测试
原理、方法和结果,它们是:j:壤水分特征曲线、非饱和导水率、扩散率、水动力弥
敝系数等参数。并例 上川饱和上壤水扩“散率测定叶’存在的计算步骤多、汁算工作量大
等问题,提出了用瞬!14剖而法确定非饱和土壤水扩散率的新方法。
|
|
|
|
1 |
魏新平;漫灌和喷灌条件下土壤养分运移特征的初步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1999年04期 |
2 |
延农;喷灌方法好[J];气象;1975年10期 |
3 |
寿绍武;;茶园土壤水分动态及喷灌制度的探讨[J];浙江气象;1986年03期 |
4 |
朱文;;蔡家万亩喷灌区水资源分析评估与计算[J];吉林水利;2008年11期 |
5 |
吴立清,吴云;浅谈城市污水资源化问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
6 |
王彪;;秋茶喷灌和盖草增产的小气候效应[J];浙江气象;1981年03期 |
7 |
王丹;李玉中;李巧珍;徐春英;刘晓英;;不同水肥组合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0年01期 |
8 |
肖震岳;;浅述现代城市绿地的喷灌设计[J];科技致富向导;2010年15期 |
9 |
王艳;王正祥;廉晓娟;张余良;贺宏达;;曹妃甸吹填土脱盐动态规律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
10 |
S.A.弗兰瑟;鲁荣安;;四种灌水量估算法及其适用范围[J];地下水;1987年04期 |
11 |
严美玲;矫岩林;李向东;刘志坚;汤笑;林英杰;;苗期灌水量对花生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02期 |
12 |
邵玉翠;任顺荣;廉晓娟;曾秀文;贺宏达;宿晓东;;重度盐渍化土壤灌溉碱性淡水与施用改良剂效果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17期 |
13 |
张铜会,赵哈林,常学礼,白户康人,大黑俊哉;灌水对沙地草场几种植物生长的影响[J];中国沙漠;1999年S1期 |
14 |
杨慧慧;何新林;王振华;陈书飞;李莎;雷成霞;;滴灌灌水量对哈密大枣耗水及产量的影响[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
15 |
刘祖贵,吴海卿,王广兴;沙土地夏玉米灌溉方式的试验研究[J];中国沙漠;1999年02期 |
16 |
Fang X.Yu
,Vijay P.Singh
,郑耀泉;畦灌的分析模型[J];灌溉排水学报;1991年04期 |
17 |
王小龙;喷灌条件下沙土地速效养分移动特性研究[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1年04期 |
18 |
孙旭,崔向新,李玉春,杜建林,陈江;荒漠绿洲节水灌溉制度及效益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0年S1期 |
19 |
肖娟;孙西欢;李光永;;喷灌条件下的草坪草耗水规律及灌溉制度[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18期 |
20 |
何云丽;苏德荣;刘自学;刘艺杉;;修剪高度和灌水量对匍匐翦股颖冠层截流量的影响[J];甘肃科技;2009年1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