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和田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研究与应用

赵长森  
【摘要】: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伴随而来的是对淡水资源的需求激增,不同用水单 位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加上长期以来不合理的用水方式,使得和田绿洲的水土资 源形势日益恶化。构建一个适用于和田绿洲的水文模型,借以搞清当地水分运动规 律,合理配置有限的水资源--这已经成为绿洲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本文在对和田绿洲水土资源分析的基础上,对以清华大学为主的三所高校研究 构建的干旱区平原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进行改进和参数率定,使之适用于和田绿 洲,并开发出和田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软件包,运用该软件包对和田绿洲进行了水 平衡分析计算。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 对和田绿洲半个世纪以来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形势进行了分析,分析结 果表明:和田绿洲水土资源形势不容乐观,要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改变以往不合 理的用水方式,合理配置水资源。 (2) 阐述了“干旱区平原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新特征并针对 和田绿洲的具体特点对其进行改进和参数率定,使之适用于和田绿洲。 (3) 以Delphi 7和JBuilder X作为开发工具,研制出和田绿洲散耗型水文模 型软件包,以方便模型的应用和推广,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它,使用者 可以对和田绿洲的河道、水库、灌溉地、非灌溉地、地下水的水平衡状况及水分运 动有一个量与形的认识。 (4) 运用“和田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对和田绿洲进行了水平衡分析计算, 初步揭示了和田绿洲的水分运动规律。结果表明:和田绿洲农区用水粗放,植被耗 水量大:渠系管理不到位,水量损失严重,有一半以上的引水量损失在途中。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万洪涛,万庆,周成虎;流域水文模型研究的进展[J];地球信息科学;2000年04期
2 熊立华,郭生练;三层耦合流域水文模型──(Ⅱ)应用比较与评价[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3 黄新会,王占礼,牛振华;水文过程及模型研究主要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4年04期
4 王渺林;傅华;高攀宇;;地球信息科学方法在分布式水文模型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戚晓明;陆桂华;金君良;;水文多尺度仿真研究[J];人民黄河;2006年11期
6 曾新民,赵鸣,苏炳凯,汤剑平,郑益群,桂祁军,周祖刚;一个水文模型与区域气候模式耦合的数值模拟研究(英)[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3年02期
7 戚晓明;;水文模型的尺度性探讨[J];人民黄河;2008年08期
8 夏积德;吴发启;郭江涛;孙茂存;;分布式水文模型建模过程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9 刘志雨,张瑞芳;SCLS模型在长江寸滩~螺山段的应用[J];人民长江;1996年08期
10 黄平,赵吉国;流域分布型水文数学模型的研究及应用前景展望[J];水文;1997年05期
11 金鑫;郝振纯;张金良;;水文模型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4期
12 尹雄锐;夏军;张翔;王晓妮;;水文模拟与预测中的不确定性研究现状与展望[J];水力发电;2006年10期
13 Soroosh Sorooshian;;水文模型演变:从洪水预报到水文气象预测(英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14 许有鹏;;遥感信息在水文模型参数确定中的应用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1992年04期
15 任立良,刘新仁;数字高程模型信息提取与数字水文模型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00年04期
16 王中根,刘昌明,左其亭,刘青娥;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17 曾新民,赵鸣,苏炳凯,汤剑平,郑益群,桂祁军,周祖刚;一个耦合水文模型的区域气候模式的模拟研究(英文)[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18 刘家宏;王光谦;王开;;数字流域研究综述[J];水利学报;2006年02期
19 李菀劼;李天安;;泸沽湖水资源平衡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20 王书功,康尔泗,李新;分布式水文模型的进展及展望[J];冰川冻土;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崇育;夏军;;大尺度水文模型的发展现状以及与气候模型耦合的可能性、挑战和展望[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2 谢正辉;刘谦;苏凤阁;杨宏伟;;基于全国50×50km~2网格的大尺度陆面水文模型框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3 王渺林;夏军;易瑜;;分布式水文建模的地球信息科学方法[A];《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进展》论文集[C];2004年
4 李景玉;徐宗学;;分布式水文模型在渭河流域中的应用[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林建;谢正辉;陈锋;肖子牛;薛建军;;2006年汛期VIC水文模型模拟结果分析[A];“2010年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国平;王纲胜;;基于遥感与GIS的气候/气象—水文耦合模型研究初探[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张璞;王建;刘艳;李杨;;SRM模型在玛纳斯河流域春季洪水预警中的应用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8 王渺林;;分布式水文建模的地球信息科学方法[A];湖北省测绘学会2004年度科学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9 潘世兵;李纪人;;流域水文模型和GIS集成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A];中国水利学会2003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张朝;刘晓菲;史培军;;水稻的洪涝灾害损失综述—基于结合水文模型的农作物产量损失评价的思考[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澎涛;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理论、方法与应用[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1年
2 H.A.Prasantha Hapuarachchi;[D];河海大学;2003年
3 杨晓华;参数优选算法研究及其在水文模型中的应用[D];河海大学;2002年
4 李力;半干旱半湿润流域洪水预报模型的研制及应用[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5 罗蒋梅;基于不同率定期资料的月、季径流预报方法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6 魏林宏;时空尺度对洪水模拟的影响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7 王加虎;分布式水文模型理论与方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8 王国庆;气候变化对黄河中游水文水资源影响的关键问题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9 张海亮;洪水智能预报方法与系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10 苏凤阁;大尺度水文模型及其与陆面模式的耦合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长森;和田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研究与应用[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2 郭太英;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3 梁睿;HEC-HMS水文模型在北张店流域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4 王志璋;汾河上游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3年
5 樊明兰;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在中尺度径流模拟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曾举;GIS水文模型及降雨径流数值模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7 孙友波;基于DEM的水文特征信息的提取和可视化的研究与实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8 许钦;基于DEM的黄土区小流域产流产沙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9 夏达忠;流域洪水预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10 南岚;GIS在平原河网水动力模型中的应用[D];河海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宗学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水文模型的现在与未来[N];中国水利报;2009年
2 本刊记者 刘艳飞 采访整理;院士专家探讨水文科技与发展[N];中国水利报;2007年
3 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陈小凤 张利平;气候变化下要加强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的研究[N];中国水利报;2008年
4 本刊记者 吴頔 刘艳飞;杨大文:为祖国做事才有归属感[N];中国水利报;2007年
5 高立洪 果天廓 段连红;胡和平:愿做乐水智者[N];中国水利报;2005年
6 记者 张虹;珠江:新技术预报水情获突破[N];中国水利报;2007年
7 衡水水文局 尹峻岭;水资源论证和水平衡测试工作是增强水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N];衡水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刘岚 通讯员 范国庆;科技创新:为黄河水文插上腾飞的翅膀[N];黄河报;2008年
9 张长笙;鹤壁 水平衡测试年节水百万吨[N];河南日报;2007年
10 李斌;科学家预测中国最大湖泊水位有望持续回升[N];中国改革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