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岩土介质应变局部化问题的广义塑性梯度理论研究

赵冰  
【摘要】: 进一步探索岩土介质的强度与变形机理,就必然要深入分析其细观变形和破坏性态。大量实验表明,由于试样的微细观层面上的不均匀性的影响,试样在破坏时常常出现狭窄带状高应变梯度区的应变局部化现象。研究应变局部化问题实质上是研究岩土工程的基本科学问题——岩土介质的一种真实破坏过程。基于传统连续介质力学的应变梯度理论难以反映岩土介质最基本的力学性质,如果能将广义塑性力学同应变梯度理论结合起来,应该能够得到一些新的启迪。 本文通过对宏观实验结果和CT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一种可包含局部化变形的“相当小而非无穷小”的研究基元——“塑性梯度体元”,基于塑性梯度体元分析了应变局部化启动机制:建立起塑性应变的微分表达式后,随着硬(软)化模量从正值变为负值,变形模式将由均匀变形模式变为局部化变形模式。 进而,基于广义塑性力学的双屈服面模型和对本文的塑性梯度体元的分析,构造了由梯度依赖的双屈服面得到的塑性剪切应变和塑性体积应变的微分方程表达式,从而建立了广义塑性梯度模型的理论框架,使其在反映岩土介质的基本力学性质的同时,也能反映介质的应变局部化特征。给出了一种可能的梯度依赖的双屈服面的形式。阐述了广义塑性梯度模型模拟局部化变形模式的机理。提出了模型各个参数,尤其是其中“局部化”参数的物理意义和通过宏观可测量的物理量结合数值分析反推材料局部化参数的途径。 然后,在将位移进行离散的同时,也通过构造的C 1连续性的插值函数将塑性乘子在空间离散,得到一组以节点位移向量和节点塑性乘子向量为基本未知量的非线性方程组,从而建立了广义塑性梯度模型的数值模型,给出了相应的边界条件处理方法和数值算法。 最后,编制了2维FORTRAN90数值分析程序和VB后处理程序;给出了数值算例。算例显示了塑性应变局限于局部处发生和急剧发展的过程;塑性剪切应变和塑性体积应变进入局部化变形模式后都主要集中在局部化带内,反映出岩土在一定条件下的剪胀机理;避免了病态的网格敏感性;局部化带宽度受局部化参数影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金龙;陈胜宏;解家毕;鲍轶洲;;应变局部化弹黏塑性分析的内嵌局部软化带模型[J];岩土力学;2008年03期
2 赵冰,李宁,盛国刚;软化岩土介质的应变局部化研究进展——意义·现状·应变梯度[J];岩土力学;2005年03期
3 赵冰;李宁;郑颖人;;塑性梯度体元及应变局部化启动机制分析[J];岩土力学;2008年06期
4 赵冰;李宁;盛国刚;;广义塑性梯度模型的理论框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5 鲁晓兵;王淑云;矫滨田;王义华;;岩土介质中局部化变形研究的一些新进展[J];力学进展;2006年02期
6 张洪武,张新伟;基于广义塑性本构模型的饱和多孔介质应变局部化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00年01期
7 严国敏;铁路设施在阪神—淡路大地震中的破坏与其修复[J];世界桥梁;1996年04期
8 刘有菊;论光学仪器对光束单心性的破坏[J];保山师专学报;1997年04期
9 宋少华;对桥面连续缝破坏的探讨[J];华东公路;1999年02期
10 王秋成,李秀华;高寒地区平屋顶破坏与防治[J];森林工程;1999年02期
11 于翔;地下建筑结构应充分考虑抗震问题——1995年阪神地震破坏的启示[J];工程抗震;2002年04期
12 张劲松,刘利珍;输水洞侵蚀破坏机理分析及防护措施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年01期
13 王兆顺;;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分析[J];科技资讯;2006年26期
14 徐飙;;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J];青海交通科技;2007年01期
15 李长生;;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分析[J];西藏科技;2007年12期
16 陈军;;关于路桥施工中出现的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成因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8年07期
17 张强;李敏;;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J];科技信息;2010年27期
18 何文涛;;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之原因[J];华章;2011年14期
19 叶耀先,韩毓芬;1995年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钢筋混凝土建筑物震害[J];建筑结构;1996年12期
20 赵平;浅议影响海工混凝土耐久性的因素[J];中国港湾建设;199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俊峰;周慎杰;王炳雷;王锡平;;应变梯度微梁的有限元法[A];力学与工程应用(第十三卷)[C];2010年
2 陈少华;王自强;;基于经典塑性理论的应变梯度硬化关系[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3 张洪武;;渗流作用下饱和多孔材料应变局部化有限元分析研究工作的现状与若干进展[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4 赵毅鑫;汉京礼;姜耀东;;基于微焦点CT扫描的煤岩材料应变局部化数值模拟研究[A];塑性力学新进展——2011年全国塑性力学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钱建固;黄茂松;;土体应变局部化理论与分叉后的力学性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6 赵纪生;陶夏新;师黎静;;基于应变局部化原理的边坡稳定分析方法[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3年
7 余寿文;王刚锋;;应变梯度理论在界面力学中的应用[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8 江水德;陈肇元;王双进;;岩土介质的弹粘塑性帽盖模型[A];首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9 黄茂松;吕玺琳;;非局部理论克服网格敏感性谱分析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李贞德;陈章华;;含应变梯度影响的裂纹尖端场的假设应变有限元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冰;岩土介质应变局部化问题的广义塑性梯度理论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2 李河宗;微弯曲成形中应变梯度硬化效应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冀宾;细观偶应力/应变梯度弹塑性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聂志峰;应变梯度弹性理论C~1自然单元法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文洁;考虑尺寸效应的Gurson模型[D];清华大学;2003年
6 盖京波;舰船结构在爆炸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局部破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7 张帆;CMSG低阶应变梯度塑性理论及其应用[D];清华大学;2005年
8 王鲲鹏;基于物质点方法饱和多孔介质动力学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张旭;基于应变梯度塑性理论的微纳米尺度材料力学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刘金龙;岩土应变局部化的有限单元理论与应用[D];武汉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兴;颗粒材料应变局部化的数值分析与试验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2 刘祖文;基于应变局部化理论的土与结构接触面本构关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3 宁加星;砂土应变局部化的数值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4 孙丹;周期性细观结构材料本构方程中的尺度效应[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年
5 陶帅;非线性本构模型的二次开发及在圆形隧洞围岩应变局部化过程中的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6 王励自;聚能装药对岩土介质侵彻机理研究与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7 程详;应变局部化现象与巷道围岩破坏机制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8 刘龙飞;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绝热剪切变形局部化中应变梯度效应[D];湘潭大学;2002年
9 邝肖华;银行工作人员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10 刘继国;岩土材料应变局部化数值模拟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殷邦科 李荣惠 唐先武;惊世之举[N];中国矿业报;2002年
2 本报通讯员 张勇军 殷邦科 阳雄;岩土生涯五十载[N];重庆日报;2002年
3 通讯员 殷邦科、李荣惠;郑颖人院士岩土理论体系受关注[N];光明日报;2002年
4 张勇军 阳雄 殷邦科;岩土托举的人生[N];光明日报;2002年
5 上海浦高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宋昱亮;Drucker—Prager模型及其发展演化[N];建筑时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