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电价及综合评价研究
【摘要】:
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是巩固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建设成果的重要举措,其主要目标是生态环境效益,其次才是经济效益。由于工程试点工作刚刚起步,人们对它的认识不足,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电价定价方法和效益综合评价直接关系到代燃料小水电企业的生存和工程的顺利实施。本文结合山西省陵川县马圪当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试点区的实际情况,采用理论分析与实例验证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从自然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角度出发,对比分析常规小水电与代燃料小水电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分析表明代燃料小水电除了具有常规小水电的生产外部经济性外,其特殊之处在于山区农民以电代柴过程中产生的需要补偿的代际消费外部经济性。并根据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的这种特性,讨论了代燃料小水电电力产品的区域性、垄断性和消费集中性等特点,将电价定价的公平性原则拓展到代际公平原则;
2.小水电代燃料的大部分效益都是间接效益,具有外部经济性,无法通过市场表现出来,而电价则是这种效益进入市场的唯一形式。本文分析了一部制电价和两部制电价的优缺点,表明这两种电价均不能体现代燃料电价的生态效益。结合两部制电价定价理论和公共物品定价理论,建立由容量电价、电量电价和生态电价组成的三重电价。
3.分析会计成本定价和边际成本电价的优缺点,表明单纯的会计成本法和边际成本法均不适用于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因此,本文提出会计成本与边际成本相结合的电价定价方法,并采用平均增量收益对生态边际效益进行计算。
4.参考常规小水电经济评价、森林价值评价、可再生能源评价和水电项目社会评价等多方面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各种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和标准化方法,并针对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和定性指标多的特点,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模型进行评价。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为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发展实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