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轮机过流部件的优化设计和振动特性分析
【摘要】:开展水轮机过流部件内部的非定常流动分析以及水轮机过流部件的优化设计和振动特性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水轮机振动的内在机理、改善水轮机的综合水力性能、提高水轮发电机组的运行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结合CFD技术和流固耦合技术,进行了水轮机全过流部件的三维非定常数值模拟;提出了一种结合三维CFD分析的蜗壳优化设计方法,对苏只水电站的不完全蜗壳进行了优化设计;以CFD分析为基础,对转轮叶片进行了强度分析,采用固耦合技术对水轮机过流部件进行了振动特性分析,主要创新点和结论如下:
(1) 在对水轮机内部流动规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雷诺平均N-S方程和κ-ε紊流模型对水轮机内部的定常流动进行了整体模拟,分别进行了三个正常运行工况和三个飞逸工况的流动分析,获得了各工况下水轮机内部的流动参数。对飞逸工况的分析结果表明:飞逸工况下,叶片的正背面压力和流速分布极不规则,存在着明显的低压区和涡流区,流道内的旋涡较为明显。
(2) 在全流道非定常流动计算方面进行了尝试,对包括蜗壳、固定导叶、活动导叶、转轮和尾水管在内的混流式水轮机全过流部件进行了三维非定常流动计算。对叶片表面压力分布的分析结果表明,水压力脉动对水轮机转轮叶片各个位置的影响并不一致。压力脉动对进水边的影响要小于对出水边的影响,压力脉动对叶片下环的影响要小于对叶片上冠的影响,压力脉动对叶片背面的影响要大于对叶片正面的影响。
(3) 针对不完全蜗壳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三维CFD分析的蜗壳优化设计方法。以蜗壳进口支墩尾部形状为优化对象,以出流角、周向流量分配和蜗壳效率为目标函数,对不完全蜗壳进行了三维CFD分析和改型优化设计,成功地解决了不完全蜗壳中双支墩加剧出流不均匀性的问题。采用该方法对苏只水电站的水轮机蜗壳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对优化前后的蜗壳性能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理想。目前该电站已投入运行,机组运行稳定,情况良好。
(4) 针对目前强度分析中普遍采用的简化方法,本文提出以非定常流动计算为基础,将转轮过流表面的连续动水压力在不同时刻以离散点的形式加载至有限元分析模型,对叶
|
|
|
|
1 |
王正伟,周凌九,何成连;尾水管压力脉动的模拟与现场实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8期 |
2 |
武广周,张勤勇;HL(820)-LJ-550水轮机及其在三门峡水电站应用性能分析[J];人民黄河;1995年09期 |
3 |
张富钦;温国珍;;三峡电站水轮机运行稳定性研究[J];东方电机;1996年02期 |
4 |
章亦耘;;乌溪江水电厂100 MW机组尾水管改造[J];水电站机电技术;2007年05期 |
5 |
肖若富,韦彩新,韩凤琴,陈秋;用小波包分析提取水轮机尾水管动态特性信息[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12期 |
6 |
刘小兵;李庆刚;曾永忠;;基于LES模型的水轮机三维非稳定湍流及压力脉动数值模拟(英文)[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
7 |
周凌九,王正伟,黄源芳;转轮出口流态对尾水管内压力脉动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12期 |
8 |
邹志鹏;;转轮改造与提高小水电机组的运行经济性[J];江西水利科技;2007年03期 |
9 |
刘树红,邵奇,杨建明,吴玉林,戴江;原型水轮机的非定常湍流计算和尾水管压力脉动分析[J];水力发电学报;2005年01期 |
10 |
齐学义;王飞;常一乐;李凤成;刘永明;邵元忠;;HL310水轮机尾水管的优化设计[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
11 |
余健棠,贺昌杰,蔡淑薇,刘光宇;原型混流式水轮机尾水管压力脉动及补气试验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5期 |
12 |
李仁年;王伟;曹鹍;王春龙;;水轮机固定导叶和活动导叶的一种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J];大电机技术;1992年05期 |
13 |
李仲全;;尾水管水力设计与CFD分析[J];东方电机;2001年01期 |
14 |
田锋社;;水轮机压力脉动测试的分析与探讨[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6年02期 |
15 |
朱润洲,裴海林,齐学义,李慧;水轮机组低负荷区压力管谐振现象研究[J];发电设备;2005年06期 |
16 |
刘德民;;混流式水轮机暂态性能研究综述[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9年05期 |
17 |
王钊宁;郭鹏程;罗兴锜;;尾水管涡带非定常流动数值模拟[J];水力发电;2006年05期 |
18 |
В.С.克維亞特科夫斯基,張貴荣;两种新型的反击轉叶式水輪机[J];水力发电;1958年02期 |
19 |
胡鹏程;水轮机水力稳定性及尾水管设计的评价与分析[J];水电站机电技术;1994年S1期 |
20 |
何银芝,张俊芝;龙滩水电站水轮机运行稳定性研究与分析[J];广西电力;2003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