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黄土高原流域生态环境修复中的水沙响应模拟研究

鲁克新  
【摘要】: 人类活动对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是目前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流域水土流失过程的主要因素,也是人类活动影响流域水土流失环境的主要途径。本文运用水文学、泥沙运动学、水土保持学、生态学等交叉学科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以黄土高原典型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降雨资料和流域下垫面资料对降雨产汇流过程进行了反演,探索了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水沙变化过程的作用机制,建立了考虑土地利用类型剧烈变化的流域次暴雨产流产沙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的土地利用变化资料和流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采用分布式流域水沙模拟方法,预测了未来50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环境演变趋势。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建立了由基于Horton入渗曲线法的变雨强降雨逐时段产流计算模型和和Nash瞬时单位线模型构成的流域次暴雨产汇流模型;并采用五点高斯-拉盖尔求积公式结合龙贝格求积公式推求S(t)曲线值数值解,该方法与传统计算方法相比具有计算速度快和精度高等优点。 (2)提出了野外径流小区次降雨径流过程的反演方法。利用变雨强降雨逐时段产流计算方法和基于改进形心加权单纯形法的模型参数优选方法,对野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小区的次降雨径流过程进行了反演;初步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反推野外径流小区次降雨条件下的径流过程且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可以用于对大量已有的坡面径流小区降雨径流观测信息进行深度挖掘。 (3)提出了用于描述流域水蚀过程侵蚀输沙动力的径流侵蚀功率的概念,并建立了利用流域次暴雨洪峰流量模数和径流深两个洪水过程特征值计算径流侵蚀功率的方法;分析了坡面、坡沟和流域等不同空间尺度条件下径流侵蚀功率与次暴雨输沙模数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了基于径流侵蚀功率的次暴雨水沙响应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适用于黄土高原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治理度的流域次暴雨产沙计算。从坡面和流域尺度上对比分析了径流侵蚀功率和降雨侵蚀力在水蚀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径流侵蚀功率直接反映了降雨和流域下垫面的时空差异对水蚀过程的作用,更好地表达了水蚀动力特性,比降雨侵蚀力更敏感地反映了次降雨侵蚀产沙过程的侵蚀动力机制。 (4)以具有长期土地利用观测资料的纸坊沟实验流域为典型流域,将流域划分为农地、林地、草地、园地和非生产用地五种土地利用类型单元,在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单元的产流特征的基础上,以本文建立的流域次暴雨产汇流模型和基于径流侵蚀功率的次暴雨水沙响应模型为基础,建立了考虑土地利用类型剧烈变化的流域次暴雨产流产沙模型,初步验证的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计算精度。 (5)在系统分析了黄土高原主要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包括林草措施、水平梯田和淤地坝等)的时空分布规律、作用过程和演化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分布式流域水沙模拟方法,以《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基本资料》和《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上的数据为基础资料,以2000年为现状年,以黄土高原40个支流片为计算单元,预测了2010、2015、2020、2030和2050年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环境演变趋势,给出了相应的植被盖度、侵蚀模数、径流模数变化趋势图,初步阐明了未来黄土高原大规模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的环境效应。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黄土高原上的“炸场神曲”[J];检察风云;2022年09期
2 戴雪荣;;黄土高原及其环境变迁[J];地理教学;2002年12期
3 任红;;“黄土高原”一节教学尝试[J];地理教学;2005年07期
4 任红伏;;黄与蓝[J];世界文化;2021年05期
5 张耀南;;《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专题》卷首语[J];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2021年03期
6 金钊;王云强;高光耀;强小科;蔡秋芳;刘禹;孙有斌;吕一河;傅伯杰;安芷生;;地球关键带与地表通量综合观测研究为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年03期
7 ;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地球关键带与地表通量野外观测研究站[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年03期
8 李常德;王磊;李晓霞;赵建华;曾鼎文;;黄土高原4月旱涝环流特征及前期强迫信号分析[J];干旱气象;2020年01期
9 肖佳琦;常宏宇;;黄土高原民众生存状态的历史考察国际学术研讨会[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0年01期
10 ;中铁十局蒙华铁路延安隧道顺利贯通[J];市政技术;2018年02期
11 周君达;;教学片稿本黄土高原[J];电化教育研究;1986年02期
12 ;黄土高原形成示意图[J];地理教育;2022年05期
13 高龙;;黄土高原2000年:没有它,中国还是中国吗?[J];人生与伴侣;2022年08期
14 张艺潇;;当绿色来敲门[J];作文成功之路;2020年46期
15 陈廷杆;;浅论黄土高原的范围[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年12期
16 齐露明;;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导学案[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年06期
17 郑浩;;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年06期
18 松照;;回归黄土高原的质朴[J];厦门航空;2021年09期
19 风物菌;;雁北,黄土高原上的壮丽史诗[J];记者观察;202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毅;李锐;刘国斌;于秀波;穆兴民;;科学规划,退耕还林(草),改善生态,富民增收——中国科学院关于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建议[A];国情报告(第二卷 1999年(下))[C];2012年
2 黄自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近期方略[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刘万铨;;水土保持是黄土高原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A];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4 刘万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应采取“一化促两快”的发展战略[A];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5 山仑;;黄土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A];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6 申元村;;黄土高原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途径与对策研究[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宋西德;罗伟祥;候琳;;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则、途径与措施[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8 沈珠江;;关于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构想[A];中国水利学会2000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9 朱正军;;黄土高原植被时空演替特征和恢复技术途径探讨[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王全九;;黄土高原农田溶质径流及其控制措施的探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11 梁银丽;翟胜;陈志杰;徐福利;由海霞;杜社妮;;黄土高原设施农业与土壤环境效应[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2 杨文治;;黄土高原的土壤水环境与农林草业的可持续发展[A];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13 黄志霖;傅伯杰;陈利顶;;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的景观生态学及恢复生态学基础[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4 朱桂林;山仑;刘国彬;;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植被恢复途径探究[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5 杨青;薛少平;朱瑞祥;韩思明;韩文霆;;陕西黄土高原旱作农田机械化降水高效利用技术体系的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6 杨青;薛少平;朱瑞祥;韩思明;韩文霆;;陕西黄土高原旱作农田机械化降水高效利用技术体系的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17 李怀有;;考虑汛期径流调控黄土高原泥沙方式研究[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8 吴文祥;刘东生;;试论黄土、黄土高原与原始农业和文明的关系[A];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e Origin on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19 郭正刚;张自和;;甘肃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系统的转型[A];草业与西部大开发——草业与西部大开发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草原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20 郝明德;樊军;;黄土高原旱地定位施肥对土壤硝态氮积累的影响[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鲁克新;黄土高原流域生态环境修复中的水沙响应模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2 寇全安;黄土高原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3 王刚;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社会经济效益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叶露萍;黄土高原土壤团聚体-水-植被的时空变异分析[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20年
5 张万寿;影响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户舍饲养羊采纳行为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D];兰州大学;2013年
6 许伟;两种气候情景下黄土高原苹果适宜区的模拟[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21年
7 彭文彬;利用黄土—红粘土重矿物组合和锆石U-Pb年代研究黄土高原物源及古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17年
8 魏秦;黄土高原人居环境营建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向伟;基于稳定同位素的黄土高原区域尺度土壤蒸发和地下水补给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1年
10 王晓冰;秦岭和黄土高原主要栎类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11 孙东怀;晚新生代黄土高原风尘序列的磁性地层与古气候记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环境研究所);1997年
12 王晓燕;黄土高原不同空间尺度森林植被对径流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13 俞靓;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本氏针茅种群分化的遗传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14 张宝庆;黄土高原干旱时空变异及雨水资源化潜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15 郭斌;基于GIS的黄土高原南部土地景观动态及优化[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6 邹松兵;中国黄土高原潜在植被模拟[D];兰州大学;2006年
17 邱莉萍;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生态系统土壤质量变化及调控措施[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18 王少杰;黄土高原旱作覆膜玉米不同时期施氮效果及气态氮损失[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6年
19 李强;基于GIS的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土地资源利用与优化配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0 李颖;黄土高原西北部末次晚冰期以来古季风演变过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赵伟;《厚土情怀》-黄土高原系列山水画创作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20年
2 刘晓云;我国区域性干湿特征及黄土高原中部秋季干湿变化原因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3 李碧玉;龚贤积墨法对黄土高原系列创作的影响[D];聊城大学;2021年
4 苏晋军;黄土高原题材油画作品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5 常瑞雪;基于沟沿线的黄土高原沟蚀程度评价及分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6 卞鸿雁;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效应时空动态测评[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黎明;山西黄土高原矿区关键扰动的自然修复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
8 张金鑫;黄土高原主要类型区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9 孔祥宁;21世纪初东亚地区土壤干湿变化及其对黄土高原滑坡的影响[D];兰州大学;2020年
10 邵蕊;黄土高原大规模植被恢复的区域蒸散耗水规律及其生态水文效应[D];兰州大学;2020年
11 程伟;黄土高原径流/土壤水动态及其原因:综合地面观测和遥感监测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12 李耀军;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兰州大学;2015年
13 苟芬;黄土高原地表能量收支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20年
14 赵育慧;黄土高原文化下的沙棘养生食品包装设计[D];湖南工业大学;2017年
15 余正军;黄土高原南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地形和行政中心对其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6 刘立;历史时期陇西黄土高原农牧经济变迁[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17 王美霞;黄土高原南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与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模拟[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8 原焕英;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主要造林树种水分消耗规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19 金雅琪;黄土高原泾川红粘土晚中新世以来地球化学记录的环境演化[D];昆明理工大学;2021年
20 王慧莉;黄土高原农户生计改善和生态保育的政策途径和技术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本报记者 姜秀丽 郑晓军 张春茂;黄土高原上的“科技范儿”[N];临汾日报;2020年
2 中国城市报记者 胡安华;陕西榆林:黄土高原上创造绿色奇迹[N];中国城市报;2020年
3 通讯员 严标 记者 高宝亮;400只湖羊到黄土高原“安家”[N];扬州日报;2020年
4 记者 张昶昶;庆阳市在黄土高原造出一个新“子午岭”[N];陇东报;2021年
5 陇东报、掌中庆阳记者 李政寰;安芷生院士:生物治理和工程治理结合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良方”[N];陇东报;2016年
6 陇东报、掌中庆阳记者 魏博庆;刘丛强院士:庆阳改变了我对西部黄土高原的初始印象[N];陇东报;2016年
7 记者 李志东;加快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N];榆林日报;2022年
8 记者 程楠 赵伟宏;黄土高原“轮上少年”的冰雪梦[N];新华每日电讯;2022年
9 王瑜;黄土高原上的“绿色造梦师”[N];中国煤炭报;2021年
10 本报记者 郝彦丰 通讯员 陈小科 王凯;把脉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N];榆林日报;2020年
11 记者 张行勇;填沟造田更利于黄土高原改造[N];中国科学报;2013年
12 记者 卫正芳;7035万元助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N];海东日报;2022年
13 本报记者 秦骥 通讯员 翟东;黄土高原上的“金牌兵教头”[N];陕西日报;2019年
14 本报记者 樊彦彬;以生态学理论指导黄土高原治理[N];陕西日报;2004年
15 本报记者 王雄;黄土高原的绿色呼唤[N];陕西日报;2019年
16 主笔 朱基钗 黄玥;黄土高原上的两次凝望[N];新华每日电讯;2021年
17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王宏宾;安定区:构筑黄土高原绿色屏障[N];定西日报;2021年
18 记者 庄婷婷 通讯员 江荣;我市援陕医疗队 架起港城到黄土高原的爱心桥[N];连云港日报;2019年
19 本报记者 石珊珊;黄土高原的绿色涅槃[N];中国水利报;2019年
20 本报记者 张行勇;水保成果写大地 黄土高原展新颜[N];中国科学报;201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