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花园口至夹河滩段含沙量过程预报方法研究
【摘要】: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以下游河道断流,生态环境恶化,水污染加剧,河槽急剧萎缩为社会所关注。面对这种日益恶化的人河相处的环境,人们意识到必须采取措施改变这种局面,达到人河和谐相处。“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是黄河淤积的根本原因,据此人们提出了“蓄清排浑、拦粗排细、适时放水调沙、淤滩刷槽”等措施。而所有这些举措都离不开合适的水沙条件,若能做到对河道含沙量或输沙率过程进行提前预报,将有利于实施人为调控水沙,协调黄河水沙关系,从而达到人与黄河和谐相处的目的。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黄河尚未有真正可用于实际作业的含沙量预报模型或方法。对含沙量预报方法进行研究与探讨,给出比较适宜的预报方法,不仅是黄河中下游干流水库调度和洪水资源化的需要,还能丰富水文泥沙的学科内容,促进学科的发展。因此,这一工作不仅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应用前景,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作为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治黄专项项目:《黄河中下游干流主要水文站洪水最大含沙量预报方法研究》的一部分,本文以黄河下游花园口至夹河滩河段为研究对象,在对该河段水沙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泥沙动力学方法、水文学方法和水文动力学结合的方法建立含沙量过程预报模型,并通过实测资料对三种方法加以验证比较。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对好的含沙量预报方法。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
(1)建立了恒定流不平衡输沙模型,非恒定流不平衡输沙模型和响应函数模型;给出了参数率定和作业预报方法;对黄河下游夹河滩站含沙量过程进行模拟预报,借此对模型的预报能力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除恒定流不平衡输沙模型外,后两种预报模型都具有可操作性和一定的有效性。响应函数模型预报效果令人满意。
(2)分析比较后认为:从模型结构上讲,水力学模型法的物理图形清晰,刻画精细,但对资料要求高,考虑因素多,且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影响。因此,在目前观测和对水沙运动认知能力的条件下,完全采用水沙动力学途径进行含沙量过程预报还有精度不高的问题,尚需对方法进行改进。
(3)还认为,在对机理认识不清的条件下,响应函数模型对水沙运动机理不过于追求,主要从宏观上探讨水沙演变规律,所以对资料要求不高,便于实际运用。检验表明响应函数模型用于含沙量过程预报具有很好的精度,但在上游来水来沙异常时,往往产生预报失败。若能兼顾水沙运动机理,响应函数模型将会有更好的精度。
(4)鉴于水力学模型法的物理图形清晰,响应函数模型法对资料要求不高、实际应用方便的特点,将水文学和水动力学方法相结合进行含沙量过程预报是一种值得倡导的方法。
|
|
|
|
1 |
黄景祥;堰闸非恒定流流量系数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1982年03期 |
2 |
王祥三;显式有限元法在河网非恒定流分析计算中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1988年03期 |
3 |
李春华,李永祥;明槽非恒定流流量控制及量测试验技术[J];水利水电技术;1995年04期 |
4 |
;学术动态[J];泥沙研究;1996年02期 |
5 |
孙鹏;刘亚辉;;非恒定流下船舶系缆力分析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18期 |
6 |
董年虎;刘沛清;杨明;;大尺度缩窄水流桥墩非定常局部冲刷研究[J];力学与实践;2008年02期 |
7 |
李顺超;刘晓帆;;金沙江(水富至宜宾)航道整治工程设计最低通航水位的推求[J];水道港口;2010年05期 |
8 |
梁国亭,高懿堂,梁跃平,龚坚;非恒定流泥沙数学模型原理及其应用[J];泥沙研究;1999年04期 |
9 |
刘风华;;Preissmann隐式格式在复式断面河道中的应用[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
10 |
付典龙;傅春;;一维圣维南方程组的特征线法[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06年04期 |
11 |
孙建良;明渠非恒定流控制方程的求解与应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
12 |
文恒,王永利;闸门开启过程中非恒定流与闸下消能防冲的研究(一)——闸门开启过程中的闸下冲刷[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
13 |
黄勇,拾兵,朱玉伟,焦志洋;天然河道非恒定流数学模型原理及应用[J];海洋科学;2004年07期 |
14 |
张晓宏;李建中;沈冰;;石头河水库灌溉支洞对发电引水系统的影响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15 |
郑邦民,齐鄂荣;天然河道非恒定流条件下阻力系数变化规律的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1990年03期 |
16 |
虞邦义,俞国青,马浩,武锋,蔡华;非恒定流水力模型流量检测控制系统及其特性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17 |
葛静;鞠小明;王文蓉;刘兴春;陈爱芬;;水电站无压引水隧洞非恒定流模型试验研究[J];四川水利;2006年05期 |
18 |
冯兴龙;袁建峰;;圆形明流洞非恒定流问题的研究[J];内蒙古水利;2011年03期 |
19 |
钟国桢;;不稳定河床非恒定流的水位流量关系校正计算[J];水文;1987年04期 |
20 |
苏鲁平;;短模型上的明渠非恒定流试验[J];人民长江;1993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