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邻近断层洞室围岩稳定性仿真试验研究

孙宏超  
【摘要】: 本文着眼于地下洞室工程当前的发展现状,针对信息化施工关键难题——信息反馈速度难以适应信息时效性的要求——进行系统研究,着力于寻求解决方案。本文通过大量的系统仿真试验,针对裂隙岩体中洞室的变形稳定性的众多影响因素分别进行讨论,得到了一些定性的规律性的认识和大量数定的结论。并尝试运用人工智能科学,将大量的数定性结论建成为可以直接为工程实际服务的自动化工具,不仅实现了对工程中需要的物理概念的量化,而且可以对洞室稳定性的提供快速的分析和评价。这就有望解决施工信息化的难题,为施工信息化进一步发展和在地下洞室工程中的应用提供智力支持。 本文研究工作的主要进展和结论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为了给近洞断层对硐壁变形的影响建立量化的概念和形象的认识,本文提出断层对变形影响系数的概念: 在埋覆深度、地应力条件、围岩物理力学参数和性质均相同的条件下,同一洞室或尺寸完全相同的两个洞室中某一关键点,其在断层影响下的位移值与无断层影响时该点位移值之比称为断层对洞室该关键点的变形影响系数。 2)在系统仿真试验的基础上,针对断层对变形影响系数随各因素变化规律和其敏感性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得出重要结论:断层对变形影响系数(α,β_l,β_r)主要与断层分布、地应力系数、围岩类型等因素有关,在一定范围内与洞室埋覆深度、跨度、高跨比、喷层支护厚度等因素无关。 3)通过大量的仿真试验,对不同地应力条件、不同围岩类别条件下的洞周一倍洞径内两条断层的分布以及所有组合形式对洞壁围岩变形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到了大量的量化实验结果,最终将其总结整理成为一套完整的表格,为工程人员对断层影响进行量化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 4)提出了地下洞室变形稳定性分析的查表法,以云南鲁地拉水电站导流隧洞工程为例详细讲解了该方法的操作步骤,并对该方法进行了合理的适应性评价。此方法的建立,为充分利用宝贵的现场监测资料信息,更好地发挥工程现场信息的指导作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方便有效的工具。 5)在考虑大型结构面不同分布位置、倾角在施工过程中对洞室围岩稳定性影响的系统仿真试验的基础上,结合洞室工程专家经验,构建并行分区的大规模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采用两套独立的模型互补的方式,开发了面向工程设计人员的,能够考虑断层位置、倾角、断层组合形式、地应力场、围岩物理力学参数、洞室埋深、跨度、高跨比以及喷层混凝土厚度共13项因素,对洞壁变形和支护结构内力智能化分析预测的系统。并结合人工智能科学发展尚不完善的现状,提出了人脑辅助电脑、运用专业知识尽可能减轻网络学习的负担这一务实的观点,有效地避开了盲目追求数字化而带来的瓶颈。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虞哲蓉;国际岩石力学专题讨论会会讯[J];地质科技情报;1983年03期
2 马强;;江苏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成立大会在我院召开[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4期
3 ;岩石力学中最佳表面裂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4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11期
5 ;第十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J];岩土力学;2008年02期
6 苏丹;;崎岖道路上的攀岩人——记岩石力学工作者唐春安教授[J];科学中国人;2009年06期
7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度第七届三次编委扩大会议纪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S2期
8 ;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喜获“学会之星”称号[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年01期
9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度第七届三次编委扩大会议纪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11期
10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组织专家建言岩爆监测预报与控制[J];科技传播;2010年23期
11 陶振宇;试论岩石力学的最新进展[J];力学进展;1992年02期
12 王绳祖;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历史、现状、展望[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5年04期
13 ;信息与动态[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6年01期
14 ;首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公示[J];岩土工程界;2006年07期
15 ;“第7届国际岩爆与微震活动性学术研讨会”征文[J];科技导报;2009年03期
16 黄理兴;第二届岩石动力学学术讨论会[J];岩土力学;1991年01期
17 ;《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报》英文版第一届编委会会议纪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11期
18 朱维申;;2008美国岩石力学会议及学术访问[J];国际学术动态;2009年04期
19 高玮,李继祥;人工神经网络在岩石力学中的应用[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0 周宏伟,谢和平,左建平;深部高地应力下岩石力学行为研究进展[J];力学进展;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夏嵩;赵法锁;彭杨伟;李国荣;;地下洞室碎裂结构围岩稳定性二维有限元数值模拟[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濮声荣;;地下洞室洞口的稳定与开挖支护[A];全国首届工程地质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79年
3 赵阿兴;;一种快速测定岩石长期抗压强度的实验方法及应用[A];第二届全国工程地质力学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4 张中俭;张路青;李丽慧;王学良;傅燕;李粉霞;;微环境对龙游石窟粉砂岩风化的影响[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5 刘立鹏;王成虎;陈奇;张杰坤;;利用地应力指标评判地下水封油库岩爆可能性及数值分析验证研究[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胡秀宏;伍法权;孙强;;基于双参负指数分布的改进的岩体本构关系[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7 邢念信;;地质—几何作图法——分析地下洞室不稳定块体的简便方法[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8 韩庚友;王思敬;张晓平;王彦兵;赵国斌;马超锋;;分级加载下薄层状岩石蠕变特性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9 陆兆溱;王京;李振明;;预测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模糊数学方法探讨[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二)[C];1992年
10 刘军;张倬元;李仲奎;;无限块体稳定性研究[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海霞;地下洞室全过程优化设计建模理论与分析方法[D];河海大学;2002年
2 韦立德;岩石力学损伤和流变本构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3 胡夏嵩;低地应力区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2年
4 江学良;岩石地下洞室与边坡的相互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5 易长平;爆破振动对地下洞室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张杰;岩石压胀特性及压胀松动增产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8年
7 谢润成;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探井地应力解释与井壁稳定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8 刘杰;水工岩体结构三维精细建模与曲面块体分析理论与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杨圣奇;岩石流变力学特性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10 彭道富;特大断面地下洞室多层耦合施工方法及其可靠度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宏超;邻近断层洞室围岩稳定性仿真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2 菅强;城门洞型隧道围岩变形场分布规律分析与预测模型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3 丛蓉;地下洞室围岩压力分析及深圳地铁盾构法施工的数值模拟[D];天津大学;2004年
4 张志强;软弱夹层对地下洞室稳定性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3年
5 王昭礼;地下洞室岩体力学参数反演及施工力学问题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6 王明华;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地下洞室围岩分类及稳定性评价[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7 朱殿芳;地下洞室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及可靠度分析[D];四川大学;2002年
8 王鸷;地下洞室随机有限元分析和可靠度计算[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9 孙有为;地下洞室的几何性质对松动圈的影响[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年
10 王震;高温高压下岩石力学特性研究及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见习记者 李玉清;做好领军人 挺进新高地[N];科学导报;2009年
2 广东建设报记者 邓新灵 通讯员 善健;汕头市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产生新一届理事会[N];广东建设报;2010年
3 记者 刘莉;我国科学家接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N];科技日报;2011年
4 记者 杨念明 通讯员 陈继荣 实习生 罗璇;破解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难题[N];湖北日报;2010年
5 赵亚辉;谢和平:路在脚下[N];人民日报;2004年
6 中国驻巴西使馆科技参赞 莫鸿钧;巴西:互助关系上的典范[N];科技日报;2008年
7 陈树森;王家山煤矿重现生机[N];中煤地质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陈果;广东探讨土木建筑工程质量[N];广东建设报;2009年
9 记者 韩红新;知名专家学者云集金城探讨城市地质灾害防治[N];兰州日报;2009年
10 ;蔡镜仑:教学科研齐头并进[N];科技日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