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蜗壳混流式水轮机引水部件内流动的数值研究
【摘要】:
在水头较低的条件下,混流式水轮机往往采用不完全包角的砼蜗壳来增大入流量,但来流的不均匀性,以及引水部件内固定导叶绕流在边界层内引起的流动分离和转捩等对水轮机的效率和稳定性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展开不完全蜗壳混流式水轮机引水部件内流动的数值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先用大涡模拟方法(LES)模拟钝尾物体(圆柱、翼型)绕流来探求不同湍流模型对旋涡模拟计算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该模型能够精确模拟出物体后卡门涡街的形成、脱落、演变、和主流混掺后消失的过程;因脱体涡模拟方法(DES)对捕捉流动分离同样有着独特的优势,且与大涡模型相比又能够节省网格数量,而后用DES模型对固定导叶与活动导叶构成的双列叶栅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固定导叶后尾迹涡系结构的相互干涉,旋涡系的相互作用将造成较大的能量耗散,也是造成水轮机不稳定和效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同样为了节省网格数量,对水轮机全流道计算时采用了k-ε湍流模型,可以反映出水轮机内部的流动特性,研究表明:部分固定导叶前存在较大冲角,通过对固定导叶的安放角按照蜗壳的液流角进行阶段性的调整后,明显改善了固定导叶的绕流特性,减小了水头损失。
比较了六种固定导叶尾部形状,以研究固定导叶的尾部形状对导水机构和转轮内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尾部形状为尖角时,固定导叶的出口水流角沿周向的分布在尾缘处畸变,而叶道后的水流角更加平缓,所以尾部使用非对称圆弧形,更适合变工况下导叶的绕流流动。
最后研究了不同活动导叶分布圆直径对转轮内流动的影响,通过对流动的分析表明,适当调整分布圆直径,有利于改善叶片上环量的分布,提高水轮机的水力效率。
|
|
|
|
1 |
周德智;;卡普兰水轮机不完全蜗壳的内部流动的研究[J];东方电机;1994年01期 |
2 |
于治云;;葛洲坝大型转桨式水轮机埋件安装中的几个问题[J];水电站机电技术;1986年02期 |
3 |
姚启鹏,唐澍;渔子溪电站水轮机导叶区磨损水力原因的研究[J];大电机技术;1985年06期 |
4 |
廖伟丽,李建中;混流式水轮机蜗壳内流动的数值研究[J];大电机技术;2002年02期 |
5 |
王茜芸,魏显著;新丰江电站增容改造水轮机新模型研究[J];电站系统工程;2003年04期 |
6 |
李黎;刘小兵;李春华;;棕坪溪水电站固定导叶裂纹分析及处理[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
7 |
钱学智,董毓新;水轮机固定导叶的动力特性[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2年01期 |
8 |
阎洵;王延峰;张永明;;大型水电座环制作的工艺改进[J];金属加工(热加工);2010年12期 |
9 |
霍金平;郑维;;溪洛渡超大型座环加工工艺研究[J];防爆电机;2010年04期 |
10 |
董毓新,马文涛,马震岳;水轮机固定导叶的自振特性[J];大电机技术;1990年04期 |
11 |
高忠信,许协庆;水轮机蜗壳内部流动的三维计算[J];水利学报;1988年01期 |
12 |
李仁年,曹鹍,古兴侨;水轮机固定导叶与活动导叶的相互影响[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
13 |
K.J.洛基;马元珽;;采用CFD模拟水流在固定导叶处引发的振动[J];水利水电快报;2007年09期 |
14 |
李筱芳;渔子溪型高水头混流式水轮机过流部件的刚度和强度计算[J];水利水电技术;1986年03期 |
15 |
宋文武;贯流混流式水轮机固定导叶的研究设计[J];四川工业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
16 |
W·科尔维尔,J·杰欧特伯,刘明初;雅芝溪电站的改进升级[J];四川水利;1998年02期 |
17 |
余波;水轮机固定导叶骨线的解析计算[J];四川工业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
18 |
魏显著,徐忠,郭忠泰;基于三维粘性流分析的轴流式水轮机固定导叶的优化设计[J];大电机技术;2003年01期 |
19 |
谷朝红,陈起富,徐文景;模型固定导叶动态特性试验研究[J];大电机技术;1998年06期 |
20 |
廖伟丽,李建中;水轮机导水机构力特性的数值实验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02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