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流域地貌多重分形特征与侵蚀产沙关系研究
【摘要】:
由于流域地貌形态的多样性及空间组合的复杂性,其科学准确量化成为建立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流域水土流失预报模型所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依据多重分形等相关理论、结合GIS技术和室内模拟试验,提出了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流域三维地貌多重分形特征量化模型及实现方法,揭示了小流域模型、大理河及杏子河流域三维地貌多重分形谱参数的动态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大理河流域不同空间尺度子流域地貌奇异指数变化范围的差异性,建立了基于地貌多重分形信息熵的流域地貌多重分形特征与次降雨侵蚀产沙耦合关系模型,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成果:
(1)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流域三维地貌多重分形特征量化模型和实现方法该量化模型包括三个子模型,即流域三维地貌特征概率测度子模型、阶距q估算子模型和多重分形谱测算子模型,此模型为实现流域地貌多重分形特征的直接量化提供了可靠保证。
(2)小流域模型地貌多重分形谱及各参数动态变化特征依据地貌信息熵可将历经25模拟降雨的小流域模型地貌发育划分为幼年期和壮年期两个阶段,不同阶段小流域模型地貌地貌多重分形谱曲线形状基本相似,均呈向右的钩状;随着小流域模型地貌的不断发育,地貌多重分形谱奇异指数分布范围Δα均呈现增长趋势,多重分形谱曲线高差Δf则表现出递减趋势,其中壮年期二者的变化幅度明显比幼年期小;同时,小流域模型地貌奇异指数分布范围Δα与沟谷密度、平均坡度等6个传统地貌量化参数呈极显著相关。
(3)大理河及杏子河流域地貌多重分形特征空间分异规律大理河、杏子河各子流域地貌的多重分形谱f(α)随地貌奇异指数α增大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但多重分形谱f(α)和地貌奇异指数α的极值、变化范围在各子流域均有所不同。大理河流域地貌奇异指数分布范围Δα平均值从上游到下游依次为:0.1304、0.1544和0.1584;左右岸分别为0.1431和0.1572;表明大理河流域地貌形态变化自上游向下游趋于复杂,右岸地貌复杂程度相对较大。杏子河流域地貌奇异指数分布范围Δα平均值从上游到下游依次为:0.1712、0.1617和0.1461;左右岸分别为0.1614和0.1557,表明杏子河流域地貌形态变化自上游向下游复杂性逐步减弱,左岸地貌复杂程度相对较大。
(4)大理河流域地貌多重分形特征空间尺度效应大理河流域不同空间尺度的子流域三维地貌均具有多重分形特征,清阳岔、李家河和西庄子流域地貌奇异指数Δα随流域面积增大呈明显增长趋势,平均增幅分别为10.57%、5.26%和11.79%,其变化曲线可分别用极显著的对数和线性函数来定量表达,表明随着空间尺度增加改变,流域地貌的复杂性和不均匀性更为明显。
(5)流域地貌多重分形信息熵与侵蚀产沙关系小流域模型地貌多重分形信息熵与次降雨相对输沙模数和径流模数关联度分别为0.8129和0.9050,明显高于其它传统地貌量化参数。地貌多重分形信息熵与次降雨输沙模数定量耦合关系表明,地貌对降雨侵蚀产沙的影响存在明显临界值,当地貌多重分形信息熵分别为2.6162和4.077时,小流域模型及野外典型流域岔巴沟次降雨侵蚀产沙出现峰值,成为其降雨侵蚀产沙的地貌临界点。
|
|
|
|
1 |
谢平,梁瑞驹;基于特征河长法的概念性流域地貌汇流模型[J];河海大学学报;1994年05期 |
2 |
彭建,杨明德,梁虹;基于GIS的路南巴江喀斯特流域地貌演化定量研究[J];中国岩溶;2002年02期 |
3 |
徐文才;甘玉华;;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研究现状[J];科技信息;2009年21期 |
4 |
孙希华;基于遥感和GIS的山东山丘区土壤侵蚀调查研究[J];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
5 |
徐杨,周年生;天津市水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J];海洋测绘;2002年01期 |
6 |
肖霞云,萧家仪,张瑞虎,郭平;GIS支持的孢粉信息管理系统[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7 |
焦树林,梁虹;喀斯特地区流域地貌与岩性的统计关系探讨——以贵州省为例[J];中国岩溶;2002年02期 |
8 |
王宝军,周汇光,孙伟晔,蔡奕,邵莉;滞洪区安全滞洪GIS管理剖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3年04期 |
9 |
高心丹,罗嗣卿,吴雷;基于GIS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系统的研究及设计[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3年03期 |
10 |
严加永,吕庆田,赵金花;北京市土壤污染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地球学报;2004年03期 |
11 |
沈中原;李占斌;武金慧;王民;;流域地貌形态分形布朗运动(FBM)分维数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
12 |
谢礼立,陶夏新,左惠强;基于GIS和AI的地震灾害危险性分析与信息系统[J];自然灾害学报;1995年S1期 |
13 |
刘志祥;GIS应用于管线管理信息系统[J];北京测绘;1998年01期 |
14 |
单新建,韩京,吴晓玲,杨成荣,缑兰兰;基于GIS的测震编目工作系统[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8年05期 |
15 |
曹中初,孙苏南;CA与GIS的集成用于地理信息的动态模拟和建模[J];测绘通报;1999年11期 |
16 |
崔铁军;数字地图制图中的地图数据处理方法[J];测绘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
17 |
邹应双,王义祥;基于RS和GIS的民勤湖区环境恶化动态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
18 |
孙明明;利用图形属性数据计算煤层储量的方法[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9年S1期 |
19 |
陈怀亮,冯定原,邹春辉;河南省干旱遥感监测信息系统[J];气象;1999年06期 |
20 |
胡荣明;GIS信息处理模式和信息服务网络[J];西安科技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