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面电波探测的电离层剖面重构和异常分布研究
【摘要】:本文是按照电离层探测,数据处理和模型建立的顺序来论述的,在此基础之上讨论了电离层的结构变化。论述了电离层的垂直和斜向探测方法原理,并利用射线追踪的方法合成了斜向探测电离图。通过SAO软件得到了电离层重要物理参量如F2层的临界频率和最大电子密度等。应用POLAN程序和Kriging差值方法得到了电离层剖面。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准抛物电离层模型进行了重构。应用射线追踪方法对几种典型的电离层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讨论了电离层结构对射线路径的影响。以汶川地震前电离层异常为例,应用Dst、Ap指数排除了太阳和地磁活动异常。分别从最大电子密度的区域异常,F2层临界频率区域异常和―等效太阳黑子数‖区域异常的角度分析了地震前电离层的异常特征。并把地震前电离层的异常和地磁活动电离层异常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说明地震前电离层异常的区域范围小于地磁活动引起的电离层异常区域范围。
|
|
|
|
1 |
乐子华,叶嘉骏,乐琰,王春玲;严重的电离层暴对短波遥测系统的影响分析[J];水利水文自动化;2001年04期 |
2 |
孙树计;陈春;奚迪龙;;中国西部及周边区域电离层暴的统计特性[J];装备环境工程;2008年01期 |
3 |
刘钝;冯健;邓忠新;余侯方;;中国区域电离层相关结构对卫星增强系统的影响[J];全球定位系统;2009年04期 |
4 |
王勇;林兆祥;余涛;;厦门电离层垂测仪电子浓度剖面最优插值同化的初步建立[J];空间科学学报;2011年06期 |
5 |
黄勇;时家明;袁忠才;;释放化学物质耗空电离层电子密度的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01期 |
6 |
肖赛冠;肖佐;史建魁;张东和;郝永强;黄为权;;电离层高频多普勒记录在扩展-F研究中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07期 |
7 |
涂传诒,贾志华;中纬负相电离层暴计算模式[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7年02期 |
8 |
索玉成,刘培静,史彩芝,宋笑亭;海南地区电离层骚扰的某些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1981年01期 |
9 |
陈培仁,蒋和荣,徐楚孚;利用同步卫星信标研究电离层的初步结果[J];地球物理学报;1981年04期 |
10 |
张树礼,邹积清,肖佐;一种短波段电离层突然骚扰的连续监测设备[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4期 |
11 |
苏元智,黄信榆;1986年2月特大电离层暴的动力学表现[J];地球物理学报;1989年05期 |
12 |
张顺荣,陈敬梧;太阳峰年联合观测期间武昌电离层垂直探测结果(英文)[J];云南天文台台刊;1989年S1期 |
13 |
蒋和荣;杨美华;刘玉玲;王焕芳;杨征宇;;电离层暴的全球形态[J];电波科学学报;1993年01期 |
14 |
何友文;1989年3月特大电离层事件[J];地球物理学报;1996年S1期 |
15 |
张顺荣,黄信榆;中纬电离层暴时形态的理论模式研究[J];空间科学学报;1997年02期 |
16 |
鲁转侠;凡俊梅;孙广俊;徐小权;宋征;黄晓静;孔庆颜;;电离层多普勒探测实验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14年01期 |
17 |
孟范伟;郭英;刘振;;电离层异常原因分析与建模[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年01期 |
18 |
尚社平,郭兼善,史建魁,张满莲,刘其俊,罗熙贵;不同地磁扰动事件期间全球电离层的扰动形态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03年01期 |
19 |
高琴;刘立波;赵必强;万卫星;张满莲;宁百齐;;东亚扇区中低纬地区电离层暴的统计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3期 |
20 |
冯静;柳文;焦培南;凡俊梅;;电离层特征参量的自相关原理插值方法[J];空间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