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摘要】:自从认知科学介入语言学以后,隐喻研究日益成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隐喻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亚里士多德的“对比说”开始,又经历了理查德的“互动理论”,到现在人们熟悉的“映射理论”,人们对隐喻进行了多方面的理论研究。传统的隐喻研究把隐喻看作为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将其作为一种修辞格来进行研究。而根据当代认知语言学家的观点,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隐喻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存在于我们的语言和思维中。我们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概念体系在本质上是隐喻的,因此,政治语言在本质上也是隐喻的。
政治语言的研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大部分是从修辞学、语用学和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着手。近几十年来,虽然已有一些学者从隐喻的角度来分析政治话语,但是从隐喻的角度对比中美政治语篇的研究并不多见。
政治语篇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因此表达非常抽象,很难理解。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研究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一理论,我们知道意识的表达和权利的实施要靠语言媒介,概念隐喻则是一种更为有力的语言工具。
本文将概念隐喻理论和批评话语分析理论运用到政治语篇的分析中,并将相关的语料进行概念隐喻对比分析。本文的语料为2010年中国总理温家宝的工作报告和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国情咨文。本文应用莱柯夫的概念隐喻理论找出中美语料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相似点和不同点并分析概念隐喻在语篇中的作用及在其背后的意识形态。
研究结果如下:中美语料中共有的概念隐喻:旅途隐喻、战争隐喻、建筑隐喻、家庭隐喻和有机体隐喻。虽然两国语料都有涉及,但具体内容不同。围棋隐喻、圆圈隐喻和机械隐喻是中国语料特有的,而宗教隐喻和商业隐喻是美国语料所特有的。通过对概念隐喻功能的探讨,发现中国更偏重于激励作用,二美国偏重简化的功能。这些不同点的原因就在于社会、政治、文化各方面的不同取向。
总而言之,在两位领导人的讲话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在大量运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立场,用人们熟知的概念映射到抽象的陌生的政治概念以达到说服感染民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