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宽带射频接收前端电路与系统设计

宋坤  
【摘要】:高性能宽带接收机广泛应用于军事通信和民用通信中,现代接收机系统除了具有高线性、高灵敏度、大动态范围等特点外,对射频前端电路系统的宽带化设计要求越来越高。本文紧密结合科研课题,对宽带射频接收前端电路与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对射频接收前端关键部件进行了宽带化研究设计,并完成了小型化宽带射频接收前端系统的研制任务。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对适用于超宽带无线通信的新型印刷天线进行宽带化研究设计。首先,提出了一种火焰型印刷单极子天线结构,采用自相似缝隙加载的办法展宽天线的工作带宽;其次,对具有较小尺寸的Open-L形缝隙天线进行了改进设计,针对其高频工作频段匹配状态差的缺陷,分别采用T形枝节加载和辐射片旋转结构展宽了天线的工作带宽,改进后的天线具有超宽带工作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一种新型双开口Open-L形缝隙结构,采用非对称馈电设计方法实现了天线工作带宽展宽设计。测试结果表明这些新型天线均具有很好的超宽带特性。 2.结合当前DGS设计研究热点,对具有宽阻带特性的微带滤波器进行了设计研究。提出采用一对缝隙耦合的办法提高传统哑铃型DGS单元的阻带特性,并完成具有超宽阻带的低通滤波器的设计,新型低通滤波器在3.9~18GHz范围内具有20dB超宽阻带抑制特性;基于RSR环形缝隙谐振结构来设计超宽带带通滤波器,提出采用缝隙加载的办法来提高滤波器的选择性和带外抑制特性,新型超宽带滤波器同样具有17.6dB宽阻带抑制特性,阻带范围可到20GHz。新型宽阻带DGS微带滤波器具有小型化特点。 3.采用PLL频率合成技术,对适用于宽带接收前端系统的宽带微波频率源进行了设计。基于三阶有源环路的设计方法提高锁相环路的电压控制范围,采用正负双电源运放供电方案有效地改善运放工作零点漂移问题。实测试结果表明宽带频率合成信号具有小型化、宽频带、低相位噪声等特点。 4.对宽带接收系统的AGC控制电路进行了研究设计。提出采用多PIN二极管级联和单电源控制模式对传统π型PIN电调衰减器进行宽带化改进设计,改进后的PIN电调衰减器具有DC~8GHz的宽频带衰减控制特性,衰减范围可达45dB,压控线性度和衰减平坦度好;基于π型PIN电调衰减器设计基础,提出并设计了具有大动态控制与高带外抑制的宽带AGC控制电路。5.对小型化宽带雷达接收前端电路系统进行了分析设计。针对0.5~1GHz的宽带雷达接收频段与高中频频带重叠的难题,提出采用二次变频方案解决了频谱分离的问题,降低了系统设计的难度;采用基于芯片级的信道化宽带射频接收前端系统设计方案,很好地解决2~8GHz宽频带接收的频谱划分和小型化系统集成设计难题,提高了系统设计的灵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小型化宽带射频接收前端电路系统具有体积小、频带宽、动态范围大等特点,完全满足系统设计要求。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熊文毅;;Ka频段低噪声接收前端设计[J];电讯技术;2011年06期
2 李中云;曾耿华;陈鹏;杨建宇;;LTCC接收前端组件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3 高勇;高宁;;采用LTCC技术的X波段滤波器设计[J];现代雷达;2011年08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将锋;邹涌泉;;一种宽带射频接收前端的设计[A];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7年
2 惠施胜;;C波段雷达高度表接收前端的研制[A];1997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7年
3 裴乃昌;黄建;;W频段接收前端研究[A];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7年
4 王东进;李敦复;窦元珠;;毫米波单脉冲制导雷达多通道接收前端[A];1989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上)[C];1989年
5 李超;徐军;罗慎独;薛良金;;毫米波低噪声集成接收前端[A];200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王培章;雷光;黎落虎;;宽带射频信号光纤传输技术及其实现[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1年
7 黄建;邹涌泉;;3毫米波雷达低噪声接收前端[A];200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李勇利;徐军;周进;;Ka波段接收前端的研究[A];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9 崔玉波;黄建;;Ku波段抗高温三通道接收前端[A];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10 李艳莉;;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器在Ka波段接收前端的应用[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宋坤;宽带射频接收前端电路与系统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宋坤;宽带射频接收前端电路与系统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彭隽;数字接收前端非线性失真补偿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李超;毫米波集成接收前端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5 夏雷;微波毫米波LTCC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6 郭兴龙;基于RF MEMS技术的微波接收前端关键部件实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马润波;集成射频接收前端协同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8 郭本青;CMOS有源混频器噪声及射频接收前端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杨晓帆;基于平面肖特基二极管的太赫兹分谐波混频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森;具有通用性的小型化接收前端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胡香荣;Ka频段集成接收前端研制[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3 夏雷;8毫米MCM接收前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4 黎晖;毫米波低噪声集成接收前端的研制[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5 张剑;X波段一体化接收前端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6 吴锋;VHF频段阵列天线及接收前端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郭明辉;宽带射频信号光纤传输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殷谦;移动数字电视接收前端芯片的数字控制电路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兰鹍;X波段接收前端某些器件的设计与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10 陈宇;60GHz毫米波固态接收前端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生;透析HFC网[N];计算机世界;2001年
2 ;不同市场对芯片要求不同[N];中国电子报;2006年
3 武增银;衡水分局查处一种新型卫星电视干扰器[N];河北经济日报;2008年
4 学生记者 季耿 李荣沙 付东篱 吴婷婷;微波通信低功耗 高温超导送“福音”[N];新清华;2010年
5 畅虹 董金明/cci网;软件无线电的体系结构[N];人民邮电;2001年
6 钱宏;情倾声屏奏华章[N];营口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蔡强;新百强的“百年老店梦”[N];通信产业报;2003年
8 湖南 何仕元;浅谈有线电视网络自激故障的原因及检修[N];电子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易龙;OFDM技术前景广阔[N];人民邮电;2002年
10 孟宪飞;2009年度国家科技奖揭晓[N];新清华;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