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硫化钼基底上超薄水膜沸腾换热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摘要】:作为一种典型的过渡族金属硫化物(TMDs),层状二硫化钼(MoS_2)具有类石墨烯的晶体结构和特殊的力、电、光和热学特性,有望在集成电路和微纳机电系统中获得广泛应用。然而,将二硫化钼作为换热基底来探究液体沸腾换热的研究并未见公开报道。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MD)方法,对层状二硫化钼基底上液体水膜的蒸发和沸腾现象进行研究,旨在探索在蒸发和沸腾过程中二硫化钼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以及相关的传热特性。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微纳尺度沸腾传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概述了二硫化钼的结构和性质,重点介绍了二硫化钼的热特性;介绍了沸腾传热和润湿特性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机制,分析了当前研究沸腾传热所使用的一些相关方法,并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分子动力学方法的相关参数及设置方法。然后,详细描述了超薄水膜沸腾换热模型的建模过程,包括两种构型(1T相和2H相)二硫化钼换热基底的建模,水分子模型的选择以及对应液体水膜的建模;然后对分子动力学模拟中使用的各个参数进行设置,重点分析了二硫化钼和水的势函数的选择。最后,采用MD方法,对二硫化钼换热基底上超薄水膜的沸腾换热特性进行仿真分析,并对模拟得到的结果进行定性的水分子相变轨迹分析和定量的热力学量(温度、压力、数密度、净蒸发数和热流密度)分析,探究液体薄膜在二硫化钼基底上的沸腾换热特性以及不同条件对沸腾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2H相二硫化钼基底的传热效果略优于1T相;高的基底热源过热度和水膜内较大的温度梯度可以促进爆炸性沸腾的发生,从而提高相变速率;良好的固-液界面润湿特性能够提高相变的传热效率,且过热度较低时固-液界面的相互作用对沸腾结果的影响大于热源温度的作用。通过本文的研究,揭示了二硫化钼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以及层状二硫化钼上水分子沸腾的传热机理,将为基于二硫化钼的传热器件与系统的设计及其表面蒸汽清洗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
|
|
|
1 |
胡自成;王谦;李昌烽;宋新南;王迎慧;;添加表面活性剂的沸腾换热强化研究进展[J];制冷学报;2012年06期 |
2 |
李勇;阎昌琪;刘佳;;沸腾换热强化特性实验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9年S2期 |
3 |
高龙,范晓伟,马富芹;微小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
4 |
孙兆虎,公茂琼,齐延峰,吴剑峰;低温混合工质池核沸腾换热研究[J];低温与超导;2003年03期 |
5 |
施明恒,赵言冰,刘中良;固体颗粒强化液体沸腾换热和抗垢特性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
6 |
阎润生;混合工质沸腾换热气泡形成功的推导及分析[J];电力学报;1998年01期 |
7 |
刘秋生,沈孟育,任玉新,王保国;非均匀过热面沸腾换热关系[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8期 |
8 |
阎昌琪,黄渭堂,王文祥,杜泽;竖直管外表面强化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J];核动力工程;1995年03期 |
9 |
程慧平,黄素逸,吴洪涛;管外上升R-113流体的沸腾换热试验[J];核动力工程;1995年04期 |
10 |
翟贵立,林瑞泰,蔡义汉;烧结型多孔表面管沸腾换热优化设计方法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
11 |
施明恒,白天池;冲击液滴的泡状沸腾换热[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9年02期 |
12 |
邹林瑞;大空间液体沸腾换热的汽液理论探讨[J];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学报;1983年03期 |
13 |
孙振;洪芳军;郑平;;颗粒烧结多孔芯蒸发/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1年10期 |
14 |
刘国庆;舒歌群;张志福;杨俊伟;周君;;考虑沸腾换热的内燃机流固耦合传热分析[J];内燃机学报;2011年06期 |
15 |
王士骥;刘振华;;低压条件下纳米流体的沸腾换热特性[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
16 |
廖丽华,董清波,申传文,白尔义,汪志娟;铝多孔表面换热管强化沸腾换热的研究及应用[J];石化技术与应用;2003年03期 |
17 |
孙淑凤,吴裕远;液氮在狭缝通道内受迫流动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18 |
陈玉明,刘振华;电场作用于多孔质材料强化沸腾换热的研究[J];高电压技术;1999年04期 |
19 |
张洪济;沸腾换热表面间接测温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