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OC和SIP的微纳卫星星载计算机设计
【摘要】:我国卫星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星载计算机的研制能力不断提升。对于传统的星载计算机,在设计上一般选用高等级和抗辐照器件,用来提升空间适应性和可靠性,但是该类器件价格普遍昂贵,体积和功耗都较大,以“悟空”号卫星星载计算机为例:其价格约500万,尺寸386mm×258mm×195mm,重量13Kg,功耗13W。而对于微纳卫星则根本无法承受如此高昂的价格,超大的体积、重量和功耗。论文以某微纳卫星型号任务需求为依托,基于SOC和SIP器件,进行详细需求分析,以高可靠为前提,以小型化、高性能、低成本、低功耗为要求,设计并实现了双机冷备冗余的板卡级星载计算机系统。通过引入空间环境下的可靠性安全性设计,星载计算机系统为后续低成本、低功耗、小型化、高性能的微纳星载计算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根据空间环境下的特点,从辐照角度出发,以安全性和可靠性设计为指导,从硬件设计和FPGA设计等方面,设计了高可靠的星载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设计、FPGA设计和软件设计。其中硬件设计包括时钟电路、复位电路、看门狗、处理器系统、存储器组织、CAN总线等16个子模块,FPGA设计包括总线设计、逻辑功能设计和空间自主容错设计三个子模块,软件设计包括系统启动、星载管理软件、可靠性和安全性管理等模块。完成了星载计算机的空间适应性设计,包括抗辐照设计、闩锁自保护解除、健康监测、双机系统重构、高可靠指令输出和高精度时间自主管理等设计。完成了对该星载计算机的设计验证并给出了应用。通过构建测试系统,实现对其功能和性能的全覆盖性的测试,并通过了各种单板卡级和整星级环境试验的考核,其结果也表明,该板卡级星载计算机产品,完全满足微纳卫星对星载计算机的技术和任务需求。测试和验证结果表明,完成的星载计算机系统达到了设计要求。
|
|
|
|
1 |
王挥;潘海燕;沙李鹏;;嵌入式星载计算机故障注入系统[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1年10期 |
2 |
张爱菊,王先培,李少雄;基于知识隐藏的星载计算机系统安全研究[J];航天返回与遥感;2004年02期 |
3 |
马秀娟,曹喜滨,徐国栋;小卫星星载计算机系统可靠性设计与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
4 |
陈国英;新一代星载计算机问世[J];航天技术与民品;2000年09期 |
5 |
卢东昕,洪炳熔,高峰;基于看门狗的星载计算机五级保护系统设计[J];计算机应用研究;1999年09期 |
6 |
马秀娟,徐国栋,马兴瑞;星载计算机系统可靠性研究[J];微处理机;1999年04期 |
7 |
DouglasJ.Theis;潘永钿;;星载计算机最新技术综述[J];控制工程;1985年01期 |
8 |
潘永钿;;星载计算机最新技术介绍[J];航天控制;1985年04期 |
9 |
龚德荣;;一种卫星上的容错数字控制计算机[J];航天控制;1989年04期 |
10 |
赵琳;吴生龙;;星载计算机容错系统架构设计[J];智库时代;2018年52期 |
11 |
朱明俊;周宇杰;;一种低成本纳卫星星载计算机容错方法[J];航天器工程;2016年02期 |
12 |
王霆;常宁宁;王艳莉;;分布式高可靠性星载计算机系统研究与实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0期 |
13 |
卢东昕,洪炳熔,高峰;探测小卫星的星载计算机多级保护系统设计[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
14 |
郭俊魁;张云珠;李丰华;;研制80C86系列星载计算机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控制工程;1994年05期 |
15 |
李淑侠;魏广平;;高可靠并行星载计算机软件容错技术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4年05期 |
16 |
高磊;孙宁;;星载计算机可重配平台设计[J];计算机辅助工程;2006年01期 |
17 |
石藤肇彦;中须贺真一;王存恩;;如何加强星载计算机的成本管理和降低成本[J];控制工程;1998年04期 |
18 |
黎藜;乔德治;何世民;李晓锋;;星载计算机软件通用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9年03期 |
19 |
姜连祥;杨根庆;李华旺;胡伟圣;许培培;;微小卫星星载计算机系统可靠性研究与设计[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9年01期 |
20 |
魏振华;柳长安;周宏;;星载计算机系统瞬态过载不精确容错调度算法研究[J];宇航学报;2007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