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目标三维成像技术研究
【摘要】:
雷达三维成像在精密制导、目标识别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以三维
成像为出发点研究了单脉冲三维成像技术、干涉式逆合成孔径雷达三维成像技术、
步进频率信号的运动补偿、调频步进信号雷达成像的拼接及超分辨在雷达三维成像
中的应用。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章 绪论。论述了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第二章 单脉冲三维成像技术研究。分析了ISAR和单脉冲测角相结合形成三维
像的方法。对于单脉冲测角会出现的角闪烁现象,分析了归一化误差信号的虚部乘
以目标到雷达的距离和测角误差的关系,提出了判断是否发生角闪烁的准则。对于
舰船目标,分析了目标多维转动对多普勒的影响,提出在短时间内解调频分离各散
射点。研究了两种跟踪体制下的成像方法。一种是连续跟踪体制,提出了利用角度
传感器记录跟踪数据,通过曲线拟合得到角度跟踪误差,结合和信号补偿掉差信号
的幅度随机调制问题。另一种是步进跟踪体制,在数据录取期间波束不动,我们提
出利用估计的角运动参数补偿掉差信号幅度调制问题。
第三章 干涉式逆合成孔径雷达三维成像技术研究。研究了三种跟踪体制下的成
像方法:(1)天线连续跟踪目标三维成像。讨论了角度测量误差和跟踪误差的关系,
提出基于一维距离像和二维ISAR像的角跟踪算法,并提出利用同轴角度传感器记
录天线转动量,通过曲线拟合得到跟踪误差的方法。(2)步进跟踪情况下的三维成像,
即雷达波束不动,目标在电轴附近运动,在成一幅像以后天线再转动跟踪上目标。
通过分析得出三天线接收信号存在多普勒频差,提出利用相关法、速度搜索法、横
向角运动参数估计法三种方法对齐ISAR像,使得各天线的ISAR像具有同样的焦
点。(3)天线静止,目标不在电轴方向但目标大概方向已知情况下的三维成像。
第四章 步进频率信号雷达成像运动补偿方法研究。针对图象最小熵准则的大运
算量及族间差准则的过多极值点,提出了一种速度、加速度分开搜索的方案,即利
用一维横像的熵(或对比度)估计加速度,利用一维距离像的对齐程度估计速度。
分析了最小熵准则的计算量及我们的方法的计算量。对于文献[133]提出的基于瞬时
频率估计的极大似然方法,我们分析了在有限采样率条件下,其为有偏估计,对加
速度及高阶项影响较大。此时可以利用最小熵准则对加速度再搜索或利用PGA方法
得到高阶项,提高聚焦效果。
第五章 线性调频步进信号雷达成像技术研究。步进频率信号数据利用率低,只
适用于近距离情况。为了提高数据利用率及雷达作用距离,文献[50][128]提出利用
线性调频信号作为步进频率信号的子脉冲,通过两次压缩得到高分辨的距离像。当
_,-,。甲。。,,--。、-----.----_----,----。---------,。-,,
目标纵向长度较大时,目标占据多个不模糊距离窗长,需要拼接处理。因一次脉压
后信号为sine波形,不是矩形,简单拼接会造成散射点位置重复折叠,一维任离像
出现副像。本文通过设计频率步进步长及调频带宽,有效克眼了副像现象。
第饵…一跄中的硼。腿点测角精度躯影响三维成像的
质量,而ISAR像中散射点的分离又直接影响测角精度。超分辨方法能得到更高的
分辨率,可提高三维成像的效果。我们分析了Relax、Capon、APES方法对单脉
冲测角精度的影响,并同FFT方法进行了比较。对于机动目标,散射点回波可由线
性调频信号近似,基于正弦信号模型的超分辨方法不再适用,我们把R6lax方法扩
展到适用于线性调频信号情形。
|
|
|
|
1 |
胡守军;;雷达无源干扰技术的发展趋势[J];舰船电子工程;2008年06期 |
2 |
赵文强;席泽敏;卢建斌;盛成明;;雷达目标电磁散射的水声模拟[J];舰船电子工程;2010年11期 |
3 |
倪梅红;;雷达目标模拟装置实验结果[J];火控雷达技术;1982年03期 |
4 |
舒永泽;;飞机、导弹目标雷达截面计算方法简述[J];飞航导弹;1987年07期 |
5 |
马国忠,韦高,许家栋;雷达目标的角闪烁及RCS的计算[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95年02期 |
6 |
唐白玉,姜文利,沈海戈,柯有安;基于频域带限数据提取雷达目标李氏指数的方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
7 |
蒋欣,杨志凌,王宝发;雷达目标低频RCS可视化计算[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
8 |
孙凤荣,张宁,魏永峰;基于光纤的雷达目标模拟器设计[J];航天电子对抗;2002年02期 |
9 |
李欣;彭世蕤;;一种空间三维航迹建模新方法[J];雷达科学与技术;2007年05期 |
10 |
刘朝军;张欣;王守权;;雷达目标恒虚警检测算法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08年07期 |
11 |
任勇,解本钊,刘永坦,张集中,李明友;不同极化基下定义的目标散射矩阵的变换[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94年10期 |
12 |
杨逢春;目标对超宽带信号的雷达特性[J];国防科技;1996年04期 |
13 |
戴征坚,郁文贤,胡卫东,杜攀;空间目标的雷达识别技术[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0年03期 |
14 |
鞠智芹,廖广建,逯久山;用极化信息实现雷达目标的分类与识别[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
15 |
;雷达目标有效散射面积自动测量设备专用数据处理机简介[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78年03期 |
16 |
孔庆国;非高斯背景下雷达目标的相干检测[J];雷达与对抗;1994年04期 |
17 |
朱孝政;袁军;;大型飞行器雷达目标特性数值快速计算与测试技术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18 |
郭振耀;邱杰;;针对窄脉冲雷达测角的相位干涉仪仿真研究[J];指挥控制与仿真;2010年01期 |
19 |
欧阳萍;林长川;;AIS与雷达目标信息模糊融合算法与实现[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20 |
欧阳萍;林长川;;AIS与雷达目标信息模糊融合算法与实现[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预览本);201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