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水凝物的电波传播特性与遥感研究

赵振维  
【摘要】: 水凝物是影响10GHz以上频段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它是电波传播、雷达气象、大气物理和环境遥感等学科研究的重要对象。本文基于降雨和云雾的基本物理特性,对降雨和云雾的毫米波传播特性、降雨和云雾的遥感以及雾的红外辐射衰减特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作者所做工作及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首先基于实测雨滴尺寸分布数据,得到了我国青岛、广州和新乡地区平均雨滴尺寸分布模型。利用平均雨滴尺寸分布和点匹配法计算的雨滴的前向散射数据计算和分析了青岛、广州和新乡地区1—400GHz特征雨衰减特性,得到了特征雨衰减与降雨率的指数关系参数,并与ITU-R(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Union-Radiocommunication)特征雨衰减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基于ITU-R特征雨衰减模式的列表参数,提出了特征雨衰减的解析模式,该模式计算的特征雨衰减与ITU-R模式列表参数计算结果间有很好的一致性,并提交ITU-R作为国际标准审议。文中还介绍了用于系统设计的雨衰减预报方法。 基于雨致交叉极化理论,提出了雨致交叉极化的二阶小变量近似方法以及新的雨致交叉极化预测模式,与其它模式和实验数据比较表明,该模式更能反映波的极化特征,较其它模式有一定的改进。 基于我国青岛、广州和新乡地区雨滴尺寸分布数据,计算了球形雨滴雷达反射因子,椭球形雨滴雷达水平极化反射因子和差分反射率,回归给出了这些地区的常规气象雷达反射因子与降雨率的经验关系和多参数雷达水下极化雷达反射因子、差分反射率和降雨率关系,并对其测雨精度和地区差异进行了比较。 提出了利用云雾含水量和能见度确定gamma云雾滴尺寸分布的方法,利用雾的含水量和能见度的经验关系,得到了辐射雾和平流雾的雾滴尺寸分布模型,并对不同类型雾的尺寸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了一种较其它经验模式适用频率和温度范围更宽,计算精度更高的云雾衰减经验公式,并对云雾的毫米波衰减特性及海雾的毫米波衰减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基于雾滴尺寸分布模型,对雾的红外辐射衰减特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给出了10.6μm红外辐射衰减与雾的含水量或能见度的经验关系,该经验关系与实验结果间有很好的一致性。对雾的雷达后向散射特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得到了平流雾和辐射雾的雷达反射因子与含水量和能见度的经验关系。提出了利用可见光衰减(或能见度)和毫米波衰减遥感雨滴尺寸分布和利用双频雷达遥感雾滴尺寸分布的方法,反演给出了几场青岛地区典型海雾的雾滴谱特征,并对云的微波辐射遥感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军,洪伟;不规则地形散射场的MEI方法分析[J];通信学报;1996年04期
2 赵小龙;黄际英;温志贤;张利军;王玉平;;大气波导中的电波传播与环境特性研究进展[J];装备环境工程;2009年05期
3 郭建炎;王剑莹;龙云亮;;基于抛物方程法的粗糙海面电波传播分析[J];通信学报;2009年06期
4 郭建炎;周承仙;;基于抛物方程的大气波导环境电波传播分析[J];三明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5 柴舜连;胡绘斌;毛钧杰;;预估城镇小区电波传播损耗的一种三维抛物方程算法[J];微波学报;2006年05期
6 曾文波;赵嘉;;有损耗左手材料电波传播特性的FDTD分析[J];现代电子技术;2010年15期
7 胡绘斌;柴舜连;毛钧杰;;基于三维抛物方程方法的城市微小区电波传播预测模型[J];自然科学进展;2006年08期
8 李德鑫;杨日杰;蔡晓琳;王元诚;;水平非均匀大气条件下的抛物方程模型研究[J];宇航学报;2011年07期
9 刘斐;;基于射线追踪法的电波特性研究[J];煤炭技术;2011年05期
10 常以涛;胡绘斌;姜永金;傅文斌;;宽角抛物方程中不规则地形的宽角移位变换处理[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1 潘英锋;冷毅;邓刚;张广辉;王小平;;旋转环境下电波传播特性及其在胎压监测中的应用[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9年09期
12 陈鹏;刘爱军;刘潞峰;郭华;;矿井电磁环境及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J];通信技术;2010年03期
13 康士峰;李富华;;近距离无线通信中的电波传播特性研究[J];电波与天线;1997年03期
14 ;电波传播[J];电子科技文摘;2000年01期
15 ;研制成功一种便携式“VW—83型接收机”[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1983年04期
16 刘芫健;张业荣;曹伟;;三维室内视距模型的极化特性研究[J];微波学报;2009年04期
17 杨超;郭立新;李宏强;吴振森;;大气波导中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18 贾明华;郑国莘;张欣;;电波传播预测仿真方法[J];计算机仿真;2010年11期
19 盛严,余翔林,刘粉山;城市微区电波传播特性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20 王宜颖;林金才;逯贵祯;曾冬冬;刘子菡;;室内电波传播预测与实验研究[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曹秦峰;张明禄;徐鹏根;;北京近郊区移动通信波段电波传播特性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胡艳军;程晖;朱近康;;基于CDMA通信的无线图像传输[A];现代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进展——2003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杨永国;杨何攀;宋现锋;;基于GIS的复杂地形区无线通信基站选址研究——以山西煤层气田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贾明华;地铁隧道环境毫米波传播特性的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2 张晓燕;高速铁路列控信号的电波传播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3 赵庆安;在高速铁路环境下电波传播特性的模型分析[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0年
4 赵振维;水凝物的电波传播特性与遥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但金国;三维电波传播特性标量抛物型方程的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敏胜;面向无线传感网的室内复杂环境电波传播特性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
3 杨晓晨;飞行器海上遥测接收时的电波传播特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4 金锐;电波传播特性对高速铁路通信系统的影响[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5 崔卓;卫星移动信道测试方案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6 宋维嘉;高速铁路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7 梅琼;基于射线跟踪法的微蜂窝小区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4年
8 孔祥善;近地无线信道的电波传播特性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9 李国政;超低频极低频波在地—各向异性电离层波导中的传播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张宁宁;云南省400MHz频段无线电频率规划[D];云南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赣信;又一电波传播特性研究项目通过验收[N];人民邮电;2002年
2 ;TD-SCDMA技术的特点[N];人民邮电;2001年
3 中国移动天津公司 方舟 本报记者 吴磊;TD-LTE组网需规避三网共存难题[N];通信产业报;2010年
4 陈文;3.5GHz频段三期频率招标结果公布[N];通信产业报;2004年
5 立言;备受关注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N];科技日报;2003年
6 徐勇 吴虹;我国第三批3.5G频段使用频率招标揭晓[N];人民邮电;2004年
7 本报记者 卢子月;管好频率 管好台站 管好秩序[N];通信产业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