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局域网和IP服务质量关键技术的研究
【摘要】:
基于TCP/IP的Internet的巨大成功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促成了无线局域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局域网,通过基于IP的小范围的无线覆盖和与有线网络的互联,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满足了人们对高传输速率和个人行为移动性的要求。作为一门新兴技术,无线局域网仍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物理层的调制/解调技术、编码技术,媒体访问控制层的QoS支持、AP之间的互联,以及安全性等正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Internet的日益商业化,对一个能为不同用户/应用提供不同服务质量的网络的需求显得越来越迫切。除了提供更高的带宽外,主要的解决技术集中在设计合理的体系结构、资源预约、接入控制技术、排队算法等方向。
本文研究工作基于国家863重大课题“宽带无线IP技术”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速信息网中的高速无线技术研究”,得到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的资助,对无线局域网和IP QoS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和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二章介绍和分析了移动通信系统的位置管理策略,介绍了计算机网络中的网桥、Mobile IP协议、动态路由解析协议的工作原理,分析了Mobile IP的位置管理和WLAN中的位置管理的关系;结合WLAN的特点,通过数据库的不同分布方式和分布式系统(DS)上帧格式的不同,提出了四种位置管理策略,并提出了两种切换方法:简单越区切换和基于服务器的越区切换,给出了详细的通信流程。通过性能分析,得出了采用全分布式数据库和IEEE802.11无线DS的帧格式的策略和基于服务器的越区切换在数据库查询、位置更新代价、差错恢复等方面性能最好的结论。
第三章首先介绍了IEEE802.11f工作组的相关工作,对基于IEEE802.3有线网的DS实现的拓扑结构进行了分类,介绍并分析了现有的三种IAPP协议。提出了增强型IAPP协议,该协议改进了DS信标帧,增加了“激活的DSCC”域,提高了网络管理员对网络的控制能力,增强了DSC在切换过程、查询过程的作用,通过DS信标帧的检测和利用切换检测DSC的组合方式提高了对失效DSC的检测速度,并给出了具体的通信流程、详细的差错恢复机制和性能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增强型IAPP协议在失效DSC检测、新DSC重建的平均时延、DS的一致性、数据库的连续性等等方面都具有很好的性能。
第四章首先介绍了IEEE802.11e工作组的进展,分析了DCF协议和PCF协议饱和吞吐率的性能。提出了为不同等级帧提供不同竞争窗口的改进型DCF:M-DCF协议,并给出了M-DCF的调度模型,通过采用不同的竞争窗口,为不同
n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无线局域网和IP服务质量关键技术的研究
的应用提供了不同的接入概率,保证了Qos;仿真结果证明了M一DCF在系统吞
吐率、丢包率、高等级业务丢包率、不同等级业务的平均接入时延等方面都优于
DCF协议。为防止一个终端过多地占用无线资源,提出了基于接入允许的改进
型DCF:AA-入IDCF,通过子网带宽管理SBM和MAC层确认机制的结合,降
低ACK的发送速率,限制一个终端对无线资源的过度消耗,并给出了建议的实
现模型。M一DCF和AA一NIDCF都保证了和IEEE802.ll系列标准的完全兼容性。
第五章首先介绍了几种公平排队算法,重点分析了wFQ的性能,得出了
WFQ具有一定的抗高等级突发的能力,该能力和业务的突发程度、系统负荷和
各等级的权值分配有关。结合为每等级队列分配一个时标的OTPQ方法,提出了
WFQ的两种简单实现算法:基于时间的T-WFQ和基于系统己发送虚拟比特的
B一wFQ,给出了二者的分组选择规则和虚拟时间更新算法。仿真结果证明了
T-wFQ具有和wFQ完全相同的性能,但是其实现更加简单;由于B一wFQ在统
计上的不准确性,限制了其只适用于中等负荷网络。介绍了比例区分服务模型
PDs,提出了基于测量的M一wFQ算法,利用它实现了PDS并进行子性能分析,
仿真结果表明M一wFQ算法在各种系统负荷下都能满足PDS的要求,并且抗高
等级业务突发的性能好,高等级业务的平均排队时延和时延抖动性能L匕低等级业
务好。
|
|
|
|
1 |
吴晏,洪新伟,黄载禄;基于局部区域的移动性管理策略[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S2期 |
2 |
王元珍,邵天新,李东;移动客户机位置管理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年09期 |
3 |
;由荧光灯获取电能进行位置管理[J];电子设计应用;2007年06期 |
4 |
何立晖;孙立杰;何丽娜;;一种层次化的移动位置相关查询模型分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6年06期 |
5 |
朱艺华,高济,周根贵,彭静;蜂窝网络中环状搜索移动性管理策略[J];电子学报;2003年11期 |
6 |
赵力强,杨军,樊昌信,李建东;公用无线局域网的位置管理策略[J];计算机学报;2004年02期 |
7 |
刘玉利;王培东;何云斌;;基于Agent的位置管理模型研究[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
8 |
谭福成;;无线移动网络中基于学习的寻呼策略[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2期 |
9 |
刘兴丽,林金朝,何方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位置管理方法[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
10 |
李中廷;贾卓生;;一种对移动IP中位置管理的改进方法[J];科技资讯;2006年30期 |
11 |
陈云芳;王汝传;王海艳;;移动代理位置透明性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
12 |
胡水
,李德敏
,裴仁林
,吴施恩;移动用户速度估计与位置区的优化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5年20期 |
13 |
胡水;李德敏;吴施恩;;移动计算环境下位置区的模糊化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年35期 |
14 |
陈亚娟;孟宪明;金远平;;基于GLR的动态位置管理方法[J];计算机工程;2010年19期 |
15 |
刘彩霞,俞定玖,邬江兴;一种CDMA2000系统的位置管理优化技术[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
16 |
朱艺华,肖刚,史定华,高济;按概率分批寻呼的位置管理策略[J];通信学报;2004年08期 |
17 |
胡博;李昕;时岩;陈山枝;;一种HMIPv6网络中链式IP寻呼方法[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
18 |
郭洋,田永春,郭伟;PCS中的移动性管理的发展研究[J];信息技术;2004年10期 |
19 |
张笑燕;杜晓峰;朱祥华;;移动通信中一种新的位置查询方案及其性能仿真[J];通信学报;2006年10期 |
20 |
刘丽华;郭伟;刘伟;;LEO卫星网基于时间和距离的位置更新策略[J];通信技术;201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