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超视距雷达抗干扰与目标检测方法

强勇  
【摘要】: 超视距雷达通常工作在高频波段,分为两种:天波超视距雷达(OTHR)通 过电离层的反射达到远距离探测目标的目的,地表波超视距雷达又称高频地表波 雷达(SWHFR),利用电磁波在地球表面(海面)的绕射效应使电波沿着地球表 面传播来探测目标。超视距雷达具有探测距离远,覆盖面积广、反隐身等特点, 因此军事上主要用于大气中核武器试验的探测,大型导弹发射过程中在电离层燃 烧产生的烟柱的探测,弹道导弹、低空远程轰炸机和巡航导弹以及构成海上水域 潜在威胁的攻击性舰队预警工作。利用高频电磁波与海浪各次谐波所产生的 Bragg 效应,超视距雷达在民用方面还被广泛地用于海态的遥感工作。 本论文针对超视距雷达信号处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国防十五预研基 金项目、国防科技预研跨行业基金项目和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提出一 些新的方法,并成功地应用到实践中。利用特征子空间投影、小波变换、时频分 析、波束形成等方法对超视距雷达抗干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利用进 化算法等解决超视距雷达方位超分辨估计问题,将空时自适应处理方法用于超视 距雷达杂波的抑制和目标检测方面。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 (1) 为了解超视距雷达外部干扰在空域、时域和频域的分布特性,本文用 FFT 变换、STFT 变换、小波变换以及波束形成等技术,利用实测数据,系统 地从不同角度对各种干扰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2) 在超视距雷达抗干扰系统中,最佳工作频率点的选择至关重要,本文提 出了一种基于波束形成的最佳工作频率点选择方案,先进行自适应波束 形成,在空域上对干扰抑制进行之后,再对接收机输出信号频谱分析, 选择干扰最小的频率点作为最佳实时频率点。 (3) 在超视距雷达抗干扰问题的研究中,本文提出了三种在时域上抗干扰的 方法。第一种方法利用特征子空间理论抑制瞬态干扰,首先进行特征分 解,通过 MTI 滤波,除去海(地)杂波,检测出瞬态干扰时域中存在的位 置并挖除,然后用 AR 预测模型进行插值,对挖掉的有用信号进行恢复。 第二种方法是利用二进小波分解和完全重构特性,构造滤波器,在尺度 域检测和消除瞬态干扰,然后重构得到消除干扰后的有用信号。与第一 雷达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 WP=6 II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种方法不同的是这种方法对干扰的检测和消除以及剩余信号的恢复,都 是在小波分解和重构过程中完成的,更易于工程实现。第三种方法利用 两次 MTI 滤波抑制长干扰,第一次将干扰和目标信号与强大的海杂波分 离,第二次 MTI 滤波将干扰和目标信号分离,并消除长干扰,最后将剩 余的信号合成。实测数据表明这三种方法是实用和有效的。 (4) 进化算法是一类借鉴生物界自然选择和自然遗传机制的随机搜索算法, 它尤其适用于处理传统搜索方法难于解决的复杂的多目标优化问题。本 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进化算法的最大似然 DOA 估计算法,用进化算法求解 最大似然 DOA 估计算法中似然函数的极值,它可用于解决传统的最大似 然算法的精度和收敛速度的问题,应用于超视距雷达的测向问题,取得 了满意的结果。 (5) 本文在空时自适应信号处理用于岸基高频地表波雷达目标检测方面做了 尝试。提出了两种消除海杂波遮盖效应的方法,第一种方法,在所在距 离单元以时间滑窗为快拍估计杂波协方差矩阵,然后进行自适应波束形 成,达到杂波抑制的目的。另一种方法使用与目标邻近的若干个距离门 作为快拍估计杂波协方差矩阵,然后进行自适应波束形成。 (6) 在分析动态规划算法进行弱小目标检测的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对两类动 态规划算法的分析对比,找出了两类动态规划算法的共性和区别,并在 此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两类动态规划算法加以改进,通过加入目标的一 些先验信息,给出了一个统一的递推关系式,进一步改善了检测性能。 仿真结果表明此算法对弱小目标具有较强的检测能力,将改进的动态规 划算法应用到雷达弱目标检测中,结果令人满意。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知识资料窗[J];中国航天;1999年04期
2 张亮;可重新定位的超视距雷达系统[J];中国航天;1990年05期
3 张力;;马可尼的超视距雷达[J];航空兵器;1987年02期
4 赵玉洁;弹道导弹早期预警超视距雷达[J];飞航导弹;1995年01期
5 ;澳大利亚考虑用超视距雷达进行外海监视[J];现代雷达;1979年03期
6 张哲 ,王金荣;超视距探测技术的发展[J];中国航天;1991年08期
7 王新,袁业术;高频地波舰载超视距雷达的双零点波束测角方法[J];电子学报;2002年03期
8 符志民;;C~3I系统与雷达发展战略[J];现代防御技术;1988年05期
9 倪晋麟,储晓彬;通道失配对超视距雷达DBF副瓣电平的影响[J];电波科学学报;2001年03期
10 冀振元,孟宪德,周和秘;高频地波超视距雷达海杂波信号分析[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0年05期
11 王慕鸿;吴晓锋;郑春弟;刘平;;大气波导条件下舰载超视距雷达探测概率模型[J];舰船科学技术;2010年06期
12 王永寿;;超视距雷达的现状与发展[J];飞航导弹;1992年06期
13 陆庆五,卢琨,刘兴钊;天波超视距雷达信号处理的并行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14 耿海军;;新“火眼金睛”制敌有术[J];中国民兵;2009年12期
15 张山;宋裕农;;水面舰艇超视距目标定位方法及精度分析[J];舰船电子工程;2011年09期
16 毛旭;;架设在阿拉斯加的可移动超视距雷达系统(ROTHR)[J];现代雷达;1991年01期
17 王淑芬;法国研制超视距雷达[J];飞航导弹;1995年08期
18 郭丰俊,包养浩;超视距雷达传播模式识别[J];现代雷达;1998年04期
19 郭刚;;巡航导弹雷达预警技术述评[J];飞航导弹;2005年11期
20 朱鲁青;;表面波超视距雷达[J];飞航导弹;199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杜鑫;许荣庆;马潇;;超视距雷达多路径交互式概率数据关联方法[A];2007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杨光林;唐伟;;GPS反演电离层TEC原理及结果[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卫星遥感技术进展及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3 冯景海;陈文汉;李泽;;雷达技术综述及发展展望[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一)[C];2006年
4 陈文汉;郑军;陈芳群;;雷达技术简介及发展展望[A];四川省电子学会雷达与火控、电子线路与系统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10周年优秀论文集[C];2006年
5 刘怀山;孙更文;;基于地下声波的水下目标预警综述[A];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四)——地球物理环境探测和目标信息获取与处理[C];2008年
6 王向敏;王振会;王建;;近海面微波超视距雷达探测距离的预测[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象雷达及其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7 王成;;隐身目标与雷达反隐身技术[A];中国电子学会产业战略研究分会第11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葛佳;袁业术;;分布式移动多载舰OTHR的非相参解调系统研究[A];2010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五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涛;超视距雷达抗瞬态干扰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强勇;超视距雷达抗干扰与目标检测方法[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3 刘颜回;傅立叶变换与频谱估计的新算法及在电磁工程中的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祺睿;超视距协议传输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2 赵能龙;超视距航迹数据处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3 陈鸣;超视距雷达数据处理技术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4 陈新莲;流星余迹散射特性及对电子系统性能的影响[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5 杜鑫;超视距雷达多路径数据融合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6 丁剑飞;FMICW信号性能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7 雷前召;天波超视距雷达海面回波谱及海上航船目标检测[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8 陈超;海洋大气波导环境下电磁波视距传播特性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
9 国磊;舰载OTH雷达海上目标方位信息检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10 吴远斌;全数字式OTH雷达接收机技术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特约编译 柴志廷;中国军用卫星技术突飞猛进[N];世界报;2011年
2 魏岳江葛武滇 本报记者 张强;隐形战机“克星”大扫描[N];科技日报;2008年
3 本报专稿 渠洋;中国隐形导弹快艇揭秘[N];世界报;2006年
4 邱学军 董春 周晞;超低空目标探测有招[N];解放军报;2001年
5 王解;澳大利亚打造“先发制人”的利剑[N];中国国防报;2004年
6 [原著]理查德·彼特金格 (美) 本报特约编译 郭宣;以美国为中心的亚太导弹防御网正成为现实[N];世界报;2008年
7 斯年;北斗提升解放军精准打击力[N];国防时报;2011年
8 冉瑞奎;未来5年我国空间天气灾害逐年增加[N];中国气象报;2007年
9 杨诚;反隐身技术让你无处可藏[N];河北日报;2002年
10 本报专稿 林寒;俄S—400防空反导系统横空出世[N];世界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