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注入制备4H-SiC器件及其温度特性研究
【摘要】:碳化硅(SiC)材料具有热导率高、电子的饱和速度大、击穿电压高等优点,是制备高温、大功率、高频等半导体器件的理想材料。由于杂质在SiC中的扩散系数很小,离子注入掺杂是除了外延掺杂以外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离子注入工艺的良好解决有助于SiC材料的进一步推广应用,使SiC器件的制备更加灵活。在高温肖特基二极管(SBD)器件和金属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ESFET)器件的制备方面,离子注入具有使制备工艺简单、降低成本等优点。目前,国内外在SiC材料的研制、器件的制备方面发展较快,一系列制约SiC材料应用的瓶颈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但是SiC材料的离子注入工艺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注入缺陷的消除、激活率的提高等问题有待于研究解决。在理论方面,随着离子注入制备工艺的使用,器件特性的分析、模型的建立等问题急需加以解决,本研究对离子注入制备4H-SiC器件及其温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由于界面层、表面态的存在,实际的SBD器件的势垒高度受界面层、表面态的影响很大。目前对这两个参数没有很好的提取方法,严重妨碍着对器件特性的分析和模型的建立。本研究在热电子发射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单提取4H-SiC SBD器件特性参数的理论模型,基于这个模型,对制备的Ti/4H-SiC SBD器件,可以计算得出理想因子、串联电阻、零电场势垒高度、表面态浓度、界面层电容、表面态中性能级等参数。本方法的特点是模型较为简单,可以计算出4H-SiC SBD器件的界面层电容,表面态中性能级等参数,这些参数的提取未见报道。
SiC材料是宽禁带半导体,杂质的电离能较大,在室温下杂质是非完全离化。对4H-SiC施主掺杂(掺氮)的非完全离化进行了研究,引入电场强度对杂质的离化率的影响(PF效应),通过计算给出了完全离化、非完全离化考虑PF效应和非完全离化不考虑PF效应等情况下的4H-SiC MESFET器件的夹断电压随温度的变化。给出了一种计算4H-SiC MESFET夹断电压的精确模型,考虑杂质的非完全离化、界面态、反向漏电流等的影响。给出了考虑非完全离化时的4H-SiC MESFET栅电容的C-V特性,并计算了温度的影响。
通过研究离子注入的理论和工艺特性,以及蒙特卡洛分析软件TRIM对氮离子注入4H-SiC的能量、深度和偏差等参数的分析,在注入层的能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计算离子注入4H-SiC MESFET器件的沟道深度的方法,以及离子注入工艺参数,包括能量、剂量的确定方法。给出了两种离子注入的设计方案,即三次、四次离子注入,以及欧姆接触区的离子注入设计。说明了注入掩膜层SiO_2
离子注入制备4H一SIC器件及其温度特性研究
的厚度的计算方法,并给出了各次离子注入的掩膜层厚度。设计了一种离子注入
制备4H一SIC SBD器件、MESFET器件的版图,包括:SBD器件、MESFET器件、
欧姆测试TLM图形、HALL图形、标记等。
在大量查阅文献并结合国内制备条件的基础上,确定本实验采用的欧姆接触
和肖特基接触的制备方案。设计了离子注入制备4H一SIC器件的基本工艺流程。
在国内现有的条件下,研究了离子注入制备4H一SIC欧姆接触、SBD器件和
MESFET器件,摸索出了可行的制备工艺条件和完整的用离子注入制备SIC器件
的工艺流程。
运用欧姆接触测试图形TLM结构对欧姆接触进行了测试,得到了三次和四
次离子注入的欧姆接触的比电阻、注入层的方块电阻。测试了SBD器件的I一V和
C一V特性,得到三次和四次离子注入层上习4H一siC SBD的势垒高度、激活率。测
试了离子注入MESFET器件的I一V特性。在分析实验结果和工艺条件的基础上,
总结了实验的不足,并给出了改进的措施。
用热电子发射理论对T订4H一SIC SBD器件的I一V特性进行模拟,得到三次和
四次离子注入层上T订4H一siC SBD的势垒高度、理想因子和串联电阻等参数。建立
了离子注入层上制备的Ti/4H一siC SBD器件的C一V特性模型,理论模拟时考虑沟
道的离子注入分布、器件的非完全离化、PF效应等的影响,得到了与实验曲线符
合较好的模型。在分析物理模型的基础上,对离子注入4H一siC MESFET器件的I一v
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到了器件的解析模型。用模型分析了激活率、衬底掺杂
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器件特性的影响。
关键词:碳化硅金属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肖特基二极管表面态
非完全离化退火离子注入半导体工艺
|
|
|
|
1 |
刘心田,沈新华,刘志衡,刘兴海,诸君浩,方侠海;HgCdTe注入过程温度特性研究[J];激光与红外;1998年05期 |
2 |
王守国,张义门,张玉明;离子注入4H-SiC MESFET器件的夹断电压(英文)[J];半导体学报;2003年07期 |
3 |
A.KOLODNY;I.KIDRON;王锦善;;碲镉汞离子注入结的性能[J];红外技术;1983年04期 |
4 |
刘家璐,杨晓跃,张廷庆;BF_2~+注入硅的特性与分析[J];微电子学;1988年02期 |
5 |
鲁平,范俊清,许承杰,李仪;离子注入石英玻璃光波导的研究[J];发光学报;1995年01期 |
6 |
辛督强,朱民,解延雷,张涛;离子注入对二氧化锡薄膜的改性作用[J];微细加工技术;2005年01期 |
7 |
;简讯[J];微电子学;1973年Z1期 |
8 |
刘鹿生;N—沟离子注入的增强型/耗尽型场效应晶体管电路和制备工艺[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1974年02期 |
9 |
梁洁;;新型的注入激光器[J];微纳电子技术;1974年12期 |
10 |
;离子注入在硅半导体器件中的应用[J];半导体技术;1977年03期 |
11 |
;GaAs离子注入工艺实验简况[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1982年01期 |
12 |
谭春雨,夏曰源,刘清前,刘吉田,王承瑞,赵玉华,郑胜男,许国基,徐永昌;惰性气体氙(Xe)在不锈钢中的扩散和释放[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1982年02期 |
13 |
宋马成
,邓先灿;在Si~+离子注入GaAs的N~+层上制作欧姆接触的研究[J];半导体技术;1983年05期 |
14 |
武明堂,谢娟辉,刘强;离子注入提高透明铁电陶瓷PLZT的光敏度[J];核技术;1988年03期 |
15 |
侯建国;吴自勤;陈峻;;离子注入aGe/Au双层膜分形区的高分辨电镜观察[J];电子显微学报;1988年03期 |
16 |
;离子注入场效应晶体管分析程序[J];工业控制计算机;1988年06期 |
17 |
R. Anholt;杨文钊;;离子注入条件对GaAsMESFET性能的影响[J];微纳电子技术;1989年06期 |
18 |
唐文冠;田荫棠;万华明;;拉曼光谱在离子注入科学中的应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4期 |
19 |
肖志松,徐飞,张通和,易仲珍,程国安;钕离子注入单晶硅光致发光的起源(英文)[J];半导体学报;2001年11期 |
20 |
王培大,韩阶平,裴荣祥,洪啸吟;离子注入无显影刻蚀技术[J];半导体学报;198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