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型大学形成的教育政策基础及环境研究
【摘要】:我国的高等教育受到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影响与制约,必须要完成其现代化、大众化、国际化、科学化的转变,而当务之急就是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型大学,并以其为依托,提高我国整体高等教育的水平。同时,我国建设自己的研究型大学并使其科学、高效地发展,有赖于正确的决策——高等教育政策的支持以及内外环境的共同作用。鉴于目前我国学者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形成的教育政策基础及环境研究不足的情况,本文试图从我国国情出发,通过借鉴国外(特别是美国)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教育政策基础,力求探讨我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型大学的教育政策基础及环境。
在本论文中,笔者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性研究与阐述:
第一,从教育政策基础的角度出发,分化为六个维度——教育经费政策基础、教师政策基础、教育体制政策基础、课程政策基础、学生质量与教育评价政策基础以及科技政策基础,对国外(特别是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形成与发展做了分析。其中,对科技政策基础的阐述可说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了国外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之路。
第二,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研究型大学形成的教育政策基础。由于我国教育界在此方面的研究即使不是空白,也可说是鲜有涉及,因此笔者阅读了大量专业文献,对此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自身对此问题的见解。
第三,从内、外两个角度研究并分析了促进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的积极环境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形成起到正面作用的大环境,包括内部环境——自由、公正的学术环境、“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品牌性”校园文化以及外部环境——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创建、民主法制的完善、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等。
|
|
|
|
1 |
沈红;研究型大学的基本要素及其体制和组织满足[J];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
2 |
黄秀兰,闫红;论研究型大学与高科技时代的人才培养[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
3 |
朱军文,马晓娜,潘艺林,何仁龙;论本科教育在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中的战略地位[J];化工高等教育;2003年04期 |
4 |
陈德敏;现代工程师:研究型大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
5 |
许迈进,杜利平;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发展战略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04期 |
6 |
王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又好又快地建设特色型研究型大学[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年01期 |
7 |
张薇;;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浅析[J];网络财富;2009年04期 |
8 |
;面向未来 发扬优势 把同济大学办成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吴启迪校长在校长换届和任命大会上的讲话(摘要)[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
9 |
沈红华;中国研究型大学形象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
10 |
潘永华;我国研究型大学战略发展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05期 |
11 |
杜作润;让“研究型大学”可望又可即[J];现代大学教育;2002年02期 |
12 |
陈敏,沈红;日本研究型大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
13 |
卢铁城;坚持教育创新 建设一流大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10期 |
14 |
班宏宝,张卓;创建研究型大学的策略和措施[J];开放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
15 |
冒荣,曲铭锋;多样化与一体化——研究型大学发展机制刍议[J];复旦教育论坛;2003年02期 |
16 |
刘芳,罗健博;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改革适应新经济发展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02期 |
17 |
金佩华
,楼程富;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
18 |
郑家茂,潘晓卉,丁德胜,徐悦;构建研究型大学师生互动本科教学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
19 |
赵红梅;;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教师管理制度的启示[J];中国冶金教育;2006年05期 |
20 |
谷贤林;;基金会对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影响[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