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et上连续媒体的同步技术研究
【摘要】:宽带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应用已经深入到教育、办公、商业、科学工程和家庭等各个方面,如网络电视、视频点播、远程教学、可视电话和视频会议等。与其它传统数据应用相比,多媒体应用最突出的特点是集成了多种类型的媒体流,而这些媒体流必须以一种同步的方式展现给用户。作为多媒体通信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多媒体同步是一个特殊的也是极为重要的服务质量(QoS),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针对Internet上连续媒体的同步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
1.根据Chebyshev不等式和时延抖动的统计特性,预测出分组网络时延的范围,并在时延范围预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用于VoIP的媒体播放控制算法。该算法记录先前到达分组的网络时延,用它们对当前的播放时延作短期预测,并根据播放时延的估计调整每个突发期中分组的播放时间。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自适应的跟踪网络时延的变化,能够按照语音QoS要求在播放时延和分组丢弃之间取得权衡,并可以在不同时间自适应的选取参数k的值,将迟到分组的比值限制在5%以下。
2.针对MPEG2软件解码器,提出并实现一种媒体同步控制算法。该算法不需要调整解码器的本地系统时钟,而以音频流为主媒体流,视频流为从媒体流,同步启动播放音视频,播放时音频流采用正常的播放帧率,利用基于相同时间基点的媒体单元的播放时间标签,调整视频流的播放帧率来取得视频流媒体内同步和音视频媒体间同步。实验结果表明,算法可以实现解码器的媒体同步,能够满足用户提出的可感知QoS要求。该算法已应用于实际的多媒体通信系统中,MPEG2音视频播放同步性能良好。
3.提出一种存储连续媒体的媒体同步反馈控制算法。该算法给出了为保证单个媒体流媒体内同步和音视频媒体间同步接收端所需的播放缓冲区的设计准则。算法分别根据音频和视频播放缓冲区的占用水平,发现失步时通过反馈的方式改变发送端音频流和视频流的发送帧率,补偿时延抖动和网络异常,实现音频流和视频流的媒体内同步。同时在音频流和视频流保持媒体内同步的基础上,接收端同步启动播放音视频,从而达到音视频媒体间同步。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显著地降低媒体单元丢失率和播放时延,保证音频流和视频流的平滑播放,并实现音视频媒体间同步。
4.提出一种在接收端的流媒体的同步控制算法。算法分别根据音频和视频播
|
|
|
|
1 |
白成杰,白成林;多媒体通信的媒体同步技术[J];电声技术;2002年04期 |
2 |
魏铁军,陈俊亮;分布式多媒体通信中的同步技术[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
3 |
李航;郑华;崔慧娟;唐昆;;基于播放速度预测的自适应多媒体播放算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4 |
魏铁军;陈俊亮;;多媒体同步的Petri网模型[J];计算机科学;1998年01期 |
5 |
许延,常义林,刘增基;多媒体同步系统的缓冲区补偿技术[J];计算机学报;2003年04期 |
6 |
李航;郑华;崔慧娟;唐昆;;基于播放速度预测的自适应多媒体播放算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预览;2008年04期 |
7 |
周斌,曹忠升,冯玉才;实时多媒体通信缓冲队列管理[J];微型机与应用;1998年06期 |
8 |
许延,常义林,刘增基;一种新的媒体内同步控制算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2年12期 |
9 |
许延,常义林,刘增基;多媒体同步系统中补偿缓冲区的设计[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
10 |
!魏铁军;分布式多媒体通信中的同步[J];电信科学;1997年07期 |
11 |
曹雯雯;陈相宁;;分布式多媒体系统中连续媒体的同步方案[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
12 |
魏铁军,陈俊亮;基于漏窗机制实时自适应多媒体同步[J];通信学报;1999年05期 |
13 |
;多媒体通信的MHEG标准[J];电子工程师;1995年01期 |
14 |
肖菁,商卫东;基于网络的媒体流同步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0年08期 |
15 |
宋军;多媒体的同步特性[J];今日电子;1997年01期 |
16 |
费晓强,施鹏飞;多媒体系统同步的受控资源时间网模型[J];通信学报;1999年05期 |
17 |
陶 冶,范玉顺;多媒体通信中的一种视频平滑方案[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0年11期 |
18 |
蔡燕,刘守印;一种扩展的基于Petri网的多媒体同步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年23期 |
19 |
张立涓;网络多媒体通信技术在网络教学系统中的应用[J];计算机时代;2004年10期 |
20 |
刘宏志;多媒体通信技术及其应用[J];江西通信科技;199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