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强度脉冲磁场生物效应机理研究
【摘要】:目前,磁场生物效应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界的研究热点。在两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①低强度脉冲电磁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机理研究,50077023(2000年),负责人:罗二平;②低强度脉冲电磁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机理研究,50377044(2003年),负责人:罗二平]的资助下,对磁场生物效应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地研究。本文首先评述了磁场生物效应的研究进展。通过动物模型的建立和体外细胞的培养,进一步检测生理、生化、免疫、生物力学等指标,以心血管疾病和骨质疏松症为突破口,重点研究低强度脉冲磁场对机体的影响,探讨磁场生物效应的产生机理,以期为心血管疾病及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主要工作概括如下:
1.基于相干电振荡理论、离子对膜的穿透理论和跨膜离子的回旋谐振理论等,对磁场非热生物效应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阐释了磁场与生物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①生物体对一定条件的磁场的响应是非线性的,并表现出频率特异性和功率特异性——“窗口效应”;②指出生物体对极低频(100 Hz)、低强度(100Gs)磁场非热效应的应答优于热效应,低强度脉冲磁场容易导致机体内非热生物累积效应的发生。
2.成功建立了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动物模型和绝经后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定量分析了血液流变学、血脂、心功能、骨形态计量学、骨密度、生化、免疫以及生物力学等指标,结合大体解剖学和组织病理学分析,通过对实验整体方案的合理设计,体内与体外实验相结合,系统研究研究了低强度脉冲磁场对心血管系统和骨骼系统的影响,探讨了脉冲磁场生物效应的作用机理,为临床上心血管疾病和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3.通过对脉冲磁场作用下血管受力机理的深入分析,首次提出了合理选择低
|
|
|
|
1 |
吴晓丹;医学院校开设《物理因子的生物效应》课程探析[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
2 |
刘军莲;高建义;李勇枝;盖宇清;王力元;任红茹;郭辉;藩燕燕;;飞行员疾病谱研究进展[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1年02期 |
3 |
文峻,钟力生,谢恒堃,屈学民,巨宏博,杨继庆,王斯刚;MC-Ⅲ型低频脉冲强磁场发生仪的研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2年04期 |
4 |
席晓莉,魏明,文峻,王斯刚1;CXLY-Ⅲ型低频脉冲磁场发生仪的研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99年03期 |
5 |
张宏亮;内皮素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主要生物效应[J];卫生职业教育;2003年02期 |
6 |
文静;徐天昊;彭瑞云;;微波辐射损伤及防护研究进展[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9年04期 |
7 |
;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0年第13卷主题索引[J];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1990年06期 |
8 |
陈继革;吴华;任凯;;脉冲磁场诱导成骨作用机制的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年09期 |
9 |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8年第27卷总目次[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8年06期 |
10 |
申广浩,罗二平,路丽华,吴小明,徐巧玲,周龙甫,李丽荣,刘鲁伟;昼夜节律对PEMFs暴露小鼠血液流变学及红细胞脆性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
11 |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7年第26卷总目次[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7年06期 |
12 |
黄卡玛,李颖,刘宁,袁渊,陈星,王可,马永东;近年来弱电磁场(波)生物效应机理研究的进展[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0年01期 |
13 |
王凌燕;刘忠铭;;心钠素的生物效应和临床意义[J];吉林医学;1988年03期 |
14 |
文峻,王作人,杨春智,范家骏,黄远桂,巨宏博,杨军;多用脉冲磁场发生器的研制及初步应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
15 |
胡志德,刘文斌,杨明珍;磁场对心血管系统和血液系统的影响[J];河北医学;2004年09期 |
16 |
Anthony T.Barker;陈明;;关于低频磁场与电场的某些生物效应[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1986年04期 |
17 |
池学东;第二届远东生物医学工程学术会议(1993.8,北京)论文题录选(第三部分)[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4年02期 |
18 |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1988—1989年索引——主题索引(主题关键词以汉语拼音为序)[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1989年04期 |
19 |
山村研一;陈泊;;用转基因小鼠作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J];国际遗传学杂志;1989年05期 |
20 |
张萍萍;尹若春;吴丽芳;吴跃进;余增亮;;静态和极低频电磁场非热生物效应的研究动态[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7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