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检测脑水肿的磁感应成像测量方法研究

秦明新  
【摘要】:脑磁感应断层成像(BMIT)技术是一种新的医学成像技术,是当今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前沿研究课题之一。非接触、无创性、图象监护的BMIT技术研究,对于解决现有脑水肿检测技术存在的缺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在军队十五重点课题的支持下,首先介绍脑水肿的分类、病理生理机制和检测手段,以及相关的生物组织电磁特性,并对脑磁感应断层成像技术的测量系统、仿真方法和关键技术等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和分析。本文重点工作是以单通道MIT脑水肿检测测量系统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仿真计算和实验系统等方面,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介绍了已建立的一个单通道MIT脑水肿检测测量实验系统,讨论MIT实验系统的设计依据,给出MIT实验系统的基本组成、测量方式,并给出MIT实验系统对空间位置、电导率变化的单通道测量结果,对系统性能进行评估,最后分析了该实验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2.采用静态电磁场理论,推导出单通道MIT测量时目标电导率与测量线圈电流和相位的电磁关系,计算出测量状态下各种脑组织,颅骨、脑脊液、灰质、白质和脑水肿等引起的检测线圈电流和相位变化,为单通道MIT测量实验系统的设计提供依据。 3.应用时谐电磁场理论,研究单通道MIT测量系统在高频正弦激励下的电磁特性,推导出单通道MIT测量时电磁问题的解析解。将头颅近似为一个电导率分层的球体,MIT单通道测量系统近似为测量和激励线圈与球体共轴,且与球心对称的双线圈结构,研究电导率分层球体与激励和测量线圈共轴的电磁系统的正弦时变电磁场,通过求解磁矢量位的边值问题,获得正弦时变电磁场的解析解,为脑MIT单通道测量系统的设计和改进,建立精确的理论计算方法。 4.针对已有研究的需要和存在的问题,基于时谐电磁场理论,采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在10MHz激励频率下,对头近似为颅骨、脑脊液和脑组织三层的球体,脑水肿近似为小球体的情况,建立激励螺旋线圈和头模型FDTD仿真方法。仿真计算单通道MIT测量系统测量时,自由空间、灰质白质模型、无脑水肿头模型和有脑水肿头模型引起的测量线圈电流和相位的变化。探讨更为精确的MIT系统仿真方法,为MIT测量系统的设计和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5.在已建立的三层脑模型和激励测量线圈FDTD仿真模型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研究脑水肿空间位置、几何大小和电导率发生变化时,检测线圈电流和相位变化,估计检测线圈的敏感性,以确定可检测的脑水肿尺寸和可区分脑电导率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朝民;;缺血性脑水肿与脑梗死早期康复[A];第四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杨翠微;冯建华;高峰;夏哲智;;癫痫持续状态后幼鼠脑AQP4表达的变化及外源性GM1对其的影响[A];2007年浙江省儿科学、小儿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肖玲;王莹;;头部伽马刀治疗后脑水肿患者病情观察及护理对策[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张晓娟;万波;陈文颖;罗宇芬;杨敏;;蝙蝠葛酚性碱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水肿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A];2010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1年
5 刘泰;;对急性脑出血脑水肿期中医病机的探讨[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6 许宏伟;;自发性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研究进展[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7 袁芳;徐立新;张琳;崔云;杨慧;;水通道蛋白4(AQP4)在大鼠局部脑缺血后表达变化的研究[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彭拥军;周飞;顾靖;杨茹;杨永清;程介士;郭景春;;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水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针刺麻醉针刺镇痛及针刺调整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志捷;杨建军;艾青;王春光;徐建国;;不同晶体液对脑损伤兔血清电解质、酸碱平衡和脑水肿的影响[A];2008年第七次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8年
10 梁玉敏;高国一;江基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研究进展[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劲芳;脑挫裂伤时伤灶中的凝血酶对脑水肿的影响及凝血酶预处理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2 孟繁峥;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水通道蛋白表达变化及葛根素药物干预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3年
3 许宏伟;MMP-2/9在脑出血后脑水肿发生中的作用及七叶皂苷钠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4 唐超;丹参酮IIA对小鼠脑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素系统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5 石向群;水通道蛋白4在缺血性脑水肿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6 孟令秋;实验性脑出血后脑水肿机制的探讨[D];吉林大学;2005年
7 江汉秋;凝血酶致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及脑内MMP-9、MMP-2表达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宫晔;脑出血脑水肿机制的实验研究:凝血酶、血红素加氧酶、老年因素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5年
9 秦明新;检测脑水肿的磁感应成像测量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10 王军;脑水肿时间藤细胞的形态学改变[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勤;缓激肽对大鼠缺血区血脑屏障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2 金春姬;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3 郭晓明;局部缓释地塞米松治疗创伤性脑水肿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3年
4 李慧;溶解红细胞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3年
5 兰希发;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水肿与水孔蛋白4表达关系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6 刘卫东;水通道蛋白4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水肿中的表达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7 徐文虎;水通道蛋白-4表达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水肿的关系[D];青岛大学;2006年
8 张倩;脑肿消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脑水肿的实验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6年
9 许鑫;脑出血后血浆凝血酶及MMP-9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D];吉林大学;2009年
10 李建华;脑创伤后HIF-1α、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动态变化与脑水肿的相关性研究[D];滨州医学院;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明霞;湘雅医院提出脑水肿平衡治疗原则[N];中国医药报;2009年
2 谢明霞;脑水肿平衡治疗原则[N];大众卫生报;2009年
3 杨骏;法科学家发现脑水肿是脑疟患者死亡的主因[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年
4 于文;探索HBOP降低脑出血后脑水肿机理[N];科技日报;2007年
5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吴春波 余剑波;少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警惕脑水肿[N];医药经济报;2011年
6 戴永强;急性CO中毒的诊治[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7 李乐;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治[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8 张海强;过度保暖致“蒙被综合征”[N];健康报;2007年
9 匡远深;抗缺血性脑水肿有了重要靶点[N];健康报;2006年
10 孙怡;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几个关键问题[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