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MIMO-OFDM系统新型发射分集方法研究

战金龙  
【摘要】: 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技术充分开发空间资源,利用多个天线实现多发多收,在不增加频谱资源和天线发送功率的情况下,可以成倍地提高信道容量,满足未来无线通信中高速数据传输的需求。OFDM(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技术是多载波传输的一种,其多载波之间相互正交,可以高效地利用频谱资源。另外,OFDM将总带宽分割为若干个窄带子载波可以有效地抵抗频率选择性衰落。因此充分开发这两种技术的潜力,将二者结合起来(MIMO-OFDM)可以成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核心技术的解决方案。本论文主要针对MIMO-OFDM系统,设计和研究了四种新型的发射分集方法;并结合阵列信号处理,提出了V-BLAST(Vertical Bell Labs Layered Space-Time)OFDM系统中两种稳健的检测算法。而且通过理论分析与仿真实验进行了验证。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提出了一种可以使基于准正交设计的空时分组码(QOSTBC,Quasi-Orthogonal Space-Time Block Code)获得满分集增益的准正交分组的分层空频时编码(GLSFTBC,Group Layered Space-Frequency-Time Block Coding)-OFDM发射分集方法,即QO-GLSFTBC-OFDM。该方法将4个发射天线分为两组(每组2个),输入的信号经过空频编码(SFBC,Space-Frequency Block Coding)后分成两组,然后每组的数据分别经过空时编码(STBC,Space-Time Block Coding)、OFDM调制后,由相应的发射天线发送。在接收端首先利用子载波分组进行组间干扰抑制,然后对每组分别进行译码,由于每组都是Alamouti编码,因此每组都可以获得满速率和满分集增益,将两组合并后仍可以获得满分集增益。与采用星座图旋转的QOSTBC方法相比,该方法不扩大发射天线发送符号的星座图。从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的结果都可以看出:该方法在保持QOSTBC满速率优点的前提下,可以同时获得满空间分集增益;而且编码和译码的过程都是基于线性处理的,计算简单。 2.提出了频率选择性快衰落信道下基于线性星座图预编码(LCP,LinearConstellation Precoding)的分组的分层空频时编码OFDM发射分集方法,即LCP-GLSFTBC-OFDM。该方法的发射机结构基于四级用户码的设计:第一级基于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主要用来进行组间干扰和码间干扰的抑制;第二级基于STBC,用来获得空间分集增益;第三级基于SFBC,用来获得时间分集增益;第四级基于LCP,用来获得频率分集增益。既克服了当发射天线数目较多时STBC设计复杂的缺点,又克服了传统分组的分层空时编码(GLSTBC,Group Layered Space-Time Block Coding)-OFDM要求信道必须为准静态衰落的弊端,而且编译码的过程都是基于线性处理的,计算简单。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结果也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3.提出了MIMO-OFDM系统中两种多用户传输方法。第一种是基于子载波分组抑制组间干扰的CDMA多用户传输方法,即分组的分层空频编码(GLSFBC,Group Layered Space-Frequency Block Coding)-OFDM-CDMA(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方法。该方法的发射机结构基于三级用户码的设计:外码(基于OFDMA)主要用来进行组间干扰和码间干扰的抑制;中间级的码(基于SFBC)用来获得空间分集增益;内码(基于CDMA)用来消除多用户干扰。第二种是基于CDMA抑制组间干扰的OFDMA多用户传输方法,即GLSFBC-CDMA-OFDMA方法。该方法的发射机结构也是基于三级用户码的设计:外码(基于OFDMA)主要用来区分多用户和消除码间干扰;中间级的码(基于CDMA)用来消除组间干扰,内码(基于SFBC)用来获得空间分集增益。这两种方法在接收端都只需要一根天线就可以同时消除组间干扰和多用户干扰,因此,大大降低了接收机的复杂度(传统的基于SVD组间干扰抑制方法和基于串行干扰相消的方法需要对每个子载波对应的信道矩阵进行相应的操作,因而复杂度较高;而且需要多个接收天线)。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结果证明了这两种方法的有效性。 4.针对实际中信道估计存在误差,从阵列信号处理的角度提出了V-BLASTOFDM系统中两种稳健的检测算法。第一种是向信号子空间投影:将接收数据的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信号子空间,将存在估计误差的信道矢量向该子空间投影,就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信道矢量,然后利用Capon波束形成算法计算出滤波器的系数。第二种是利用信号子空间和噪声子空间相互正交:将接收数据的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噪声子空间,利用信号子空间和噪声子空间相互正交的关系优化一个代价函数,就可以得到实际信道响应的最优估计,然后利用Capon波束形成算法计算出滤波器的系数。仿真结果表明:当信道估计存在误差时,这两种方法明显优于ZF(Zero-Forcing)和MMSE(Minimum Mean SquareError)算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韩东升;杨维;乔喜梅;;垂直空时分层多载波CDMA系统上行链路性能比较研究[J];高技术通讯;2010年09期
2 湛兴祥;黎锁平;陈伟儒;苏莹;;MIMO-OFDM系统中一种基于均方误差估计的最优导频设计[J];计算机科学;2011年08期
3 韩泽耀;李昊;;TO-LTE系统中MIMO技术的应用场景与介绍[J];通信管理与技术;2011年03期
4 ;[J];;年期
5 杜文凤;王亚光;;散射角及天线间距对MIMO-OFDM信道容量影响的研究[J];软件;2011年04期
6 郭漪;刘刚;葛建华;丁海洋;;MIMO-OFDM系统中的时频同步[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8期
7 张伟岗;尚宇;;空时编码在OFDM系统中的应用[J];电子科技;2011年09期
8 杨吉祥;韩刚;尹训锋;;基于编码矩阵识别的高速空时分组码技术[J];指挥控制与仿真;2011年04期
9 刘伟;钟子发;;正交频分复用信号子载波调制方式识别[J];电子信息对抗技术;2011年03期
10 Alexander Wiese;罗世刚;李玉娇;;SESA STRA系列卫星正在展翅高飞[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1年14期
11 江平;;100kHz~30MHz有源天线[J];实用电子文摘;1997年10期
12 ;[J];;年期
13 ;[J];;2011年07期
14 王汝言;左琼华;吴大鹏;王卓;崔欣;;一种联合正交带复用与限幅方法的CO-OFDM峰均比降低策略[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15 季胜利;周德俭;;新型GPS接收天线及其馈源网络的设计[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1年08期
16 刘春红;谭学治;;基于OFDM的认知无线电系统中的一种改进的功率分配算法的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23期
17 和欣;张晓林;;非理想载波同步对多载波直扩系统的性能影响[J];电波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18 李立新;杨阳;罗婷;;远程医疗会诊车GPS不能定位的解决方法[J];医疗卫生装备;2011年05期
19 杨庆增;;远洋游轮上话卫视[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1年17期
20 徐爽;赵晓晖;袁浩;;基于QoS的认知OFDM无线电系统自适应资源分配[J];应用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婷;岳殿武;;相位反馈与扩展正交空时分组码[A];无线传感器网及网络信息处理技术——2006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程型清;李刚;宿淑春;李道本;;基于3发射天线的循环空时扩频码的研究[A];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新进展——2005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龚兵;戴清杰;王赛;刘蓉;;基于闭环控制的发射分集方案[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六届信息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徐信;蔡跃明;徐友云;;一种基于空时分组编码的MIMO-SC/FDE系统的接收空间分集方案[A];2005'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戴清杰;徐友云;蔡跃明;;基于闭环控制的四发天线发射分集方案[A];无线传感器网及网络信息处理技术——2006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浩然;穆道生;王松;;发射分集系统中正交空时分组码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嵌入式技术和信息处理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夏利剑;酆广增;;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下MIMO-OFDM系统性能研究[A];无线传感器网及网络信息处理技术——2006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黄永明;杨绿溪;;采用分组线性星座预编码OFDM的分层空时传送方式及其迭代接收[A];第十二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5)论文集[C];2005年
9 徐娜;钟晓玲;孙怡;;一种自适应混合空时编码方案研究[A];2009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钟俊;彭启琮;;有限比特反馈下OFDM系统的预编码技术[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战金龙;MIMO-OFDM系统新型发射分集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2 赖国庭;无线MIMO-OFDM系统的传输技术及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6年
3 王勇;基于MIMO系统的多阵元调度优化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4 官鹭;分布式发射天线信号优化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耿嘉;MIMO技术及其在WLAN中的应用[D];东南大学;2006年
6 肖啸;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传输方案及资源分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李国才;宽带MIMO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8 张朝柱;选择性衰落信道下的空时分组码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9 李卫;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MIMO-OFDM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10 邵士海;多天线异步发射信号的设计及检测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洋;空时分组编码技术及其在OFDM系统中的仿真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滕晓丽;无线移动通信中空时分组码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3 杨明华;空时编码在MIMO-OFDM系统中的仿真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4 陈欣捷;基于IEEE 802.16标准的MIMO-OFDM研究[D];东华大学;2007年
5 唐一鑫;MIMO-OFDM系统中空时编码的仿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6 袁伟;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空时频码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7 金彦龄;MIMO-OFDM系统中自适应CO-STBC/SFBC编码技术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8 张洪亮;大气激光通信中基于发射分集的空时编码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9 潘立兵;MIMO系统中天线选择算法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10 曹文利;MIMO系统中空时分组码技术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约撰稿人 奇琳;B3G的多天线技术[N];通信产业报;2006年
2 李春;雷达信号处理专家:保铮[N];中国电子报;2000年
3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 研究所 沈嘉;下一代无线宽带通信的核心OFDM/OFDMA[N];计算机世界;2006年
4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 左奇伟;MIMO引领无线通信新时代[N];通信产业报;2005年
5 何浩;解析多进多出网络:MIMO[N];通信产业报;2003年
6 北京邮电大学无线理论与技术实验室网络规划组负责人 虞乐;智能天线引发新隐忧[N];通信产业报;2007年
7 袁明德;堤坝走一遭 隐患全知晓[N];中国水利报;2003年
8 钱大军;谈谈电视接收天线的使用技巧[N];北京电子报;2001年
9 ;802.11n技术规格的真实含义[N];网络世界;2008年
10 河南 禾木;新型调频发射芯片MAX2606[N];电子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