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逆半调及其质量评价技术研究
【摘要】:
数字半调、逆半调是计算机输入/输出的重要支撑技术,属图像处理研究领域的一个边缘分支。半调可使n级灰度定义的连续色调图像变换成两级灰度表示的等观感二值图像,解决了仅具备二值再现能力的显示、打印/印刷设备无法直接输出多灰度级图像的矛盾,但也引入了半调噪声,改变了图像的色调属性;如需对半调图像进行缩放、增强、压缩、识别等操作,必须先进行逆半调处理。由于半调处理存在量化操作,属多对一映射,这使得逆半调成为不适定问题,增大了其解决难度,也使图像逆半调及其质量评价技术成为近年来图像输入/输出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本文概述了数字半调的基本原理、系统模型和典型方法,详细分析了半调图像的空域和频域特性;综述了现有逆半调方法的技术路线、数学模型,归纳了典型逆半调方法的特点和缺陷;在此基础上,针对逆半调现有问题和实际应用需求,重点研究了半调图像类型识别、灰度图像快速高品质逆半调、彩色图像逆半调、逆半调质量评价等关键技术,给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首先针对逆半调必须分类处理的问题,研究了半调图像的类型识别方法,以提高逆半调算法设计的针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一维相关性和纹理特征的识别算法,实现了半调图像类型的自动识别。
同时,针对现有灰度逆半调算法重建图像质量有限、时空复杂度过高等缺陷,在半调类型识别算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三种新的灰度图像逆半调算法。新算法通过引入和应用Elman神经网络、B样条小波变换、中值金字塔变换、自适应滤波、纹理方向抑制等技术手段,提高了重建图像的质量,改善了处理速度。
然后,针对彩色图像逆半调技术十分稀缺的现状,从分析彩色空间各颜色通道相关性入手,研究了人眼视觉系统、亮度和颜色计算模型、正交变换、模式-颜色分离模型、彩色噪声检测及滤波等概念和理论,提出了三种彩色图像逆半调算法。与灰度逆半调方法的彩色分通道扩展法相比,新算法能更准确再现连续色调图像,且颜色偏差更小。
由于直接使用峰值信噪比、均方误差、CIELAB色差等常用图像质量评价指标不能很好反映逆半调图像中的半调噪声、人工纹理和颜色偏差的残余水平,因此,基于人眼视觉彩色感知特性、亮度色度分离模型、模拟视觉特性滤波器、扩展的均色空间模型、修正的色差计算公式、感知色差参考阈值、可视化表示等理论和技术,提出了三种逆半调图像质量评价算法。由于引入了HVS(Human Visual System)特性因子、可视化表示手法和HVS计算模型,新方法给出的评价结果既可描述边缘细节的保持状况,又可反映半调纹理的抑制程度,还能直观表示视觉感知色差,更接近人眼观察习惯,弥补了逆半调图像质量评价缺乏针对性、综合性客观评价体系的不足。
最后,对该领域中尚待解决的后续问题进行了讨论,给出了今后应继续研究的方向。
|
|
|
|
1 |
顾嗣杨,施鹏飞;一种用于图像边缘检测的自适应指数滤波器[J];数据采集与处理;1993年02期 |
2 |
程存学,李锋;噪声图像滤波的树型滤波器[J];数据采集与处理;1993年03期 |
3 |
梁德群;阮文;;基于模型的线性组合目标跟踪方法[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1995年04期 |
4 |
;三维彩色图像处理系统[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
5 |
魏晓丽,殷健;物体形状位置图像处理算法[J];计算机应用;2000年09期 |
6 |
杨明,宋雪峰,王宏,张钹;面向智能交通系统的图像处理[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年09期 |
7 |
胡茂海,陶纯堪,卞松龄,高万荣,杨晓春;VC++环境下激光共焦扫描显微镜的成像实现[J];应用光学;2001年01期 |
8 |
何志彪;张新访;童敏;王同洋;周济;朱光喜;;基于IC卡的图像模糊增强算法的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1年10期 |
9 |
林阿岚;;17英寸图像美工专用传统显示器 Acer P791[J];电子测试;2001年05期 |
10 |
林松涛,范成博,张钢;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数码图像的滤波处理[J];计算机应用;2003年02期 |
11 |
郭晓锋,刘文田;基于图像处理的羽毛自动分拣系统[J];现代电子技术;2004年03期 |
12 |
杨福增,王宏斌,杨青,王峥;小波变换在果品图像处理中的应用[J];农业机械学报;2005年05期 |
13 |
徐建强,李小平;一种改进的细化算法在车牌识别系统中的应用[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5年07期 |
14 |
余立功,王强,陈纯;多尺度模板匹配算法[J];工程图学学报;2005年03期 |
15 |
朱立新,王平安,夏德深;形态学结构元的二次分解方法[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5年07期 |
16 |
刘祚时,张长彬;集控式足球机器人视觉系统的研究[J];科技广场;2005年05期 |
17 |
李霞,冀海峰,黄志尧,李海青;气液两相流ERT系统图像边缘检测方法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05年S2期 |
18 |
成金勇,范延滨,宋洁,潘振宽;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边缘检测算法及像素结构分析[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19 |
施丽莲,蔡晋辉,周泽魁;基于图像处理的气液两相流流型识别[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年08期 |
20 |
段立晶,高汉宝,梁德群;基于方向信息测度的约束最小二乘图像恢复方法[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