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持续性神经响应特性研究
【摘要】:
针刺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巨大卫生资源。随着全球性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特别是现代医学,在征服各种危害人类疾病的同时所带来的种种医源性和药源性的病症,促使医学界和患者对毒副作用小、经济、以调节见长的中医针刺产生浓厚兴趣。但由于中医针刺理论,本质上产生于实践又经过中国古典哲学的深加工,使得其与现代医学在很多方面难以相融,已逐渐成为制约中医针刺理论发展的桎梏。得益于现代医学影像特别是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探寻经穴-大脑-脏腑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成为可能。该技术以其无创、无辐射、图像分辨率高等优势,已经成为活体研究人脑高级皮层功能活动的重要手段。目前fMRI的针刺研究刚刚起步,研究方法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以往的针刺影像学研究,着重在探讨针刺特定穴位与大脑对应功能皮层的空间对应关系,即针刺机理的脑功能定位研究;而根据中国传统中医理论以及大量的临床报道,针刺治疗效应存在持续性,因此对于针刺中枢神经时间维度特征信息的考量在深入理解针刺作用机理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以针刺持续性效应假说的验证为切入点,采用多组块实验设计结合逐段分析方法证明了针刺持续性效应存在的假说,指出以往基于模型的多组块分析由于忽略针刺的时间维度特征信息而违背了减法原理的基线选取原则,进而有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产生偏差的事实;由于基于模型的多组块实验设计方法已不再适合fMRI针刺研究,本文又通过引入非重复事件相关的实验设计模式以及全新的动态检测算法初步构建了针刺中枢神经的动态响应模型,并推测针刺作用过程涉及多个神经脑网络的参与;为了进一步阐明针刺持续性效应对多个神经系统之间交互关系的调节作用,我们采用同步涨落脑网络分析方法对针刺大脑核团动态激活响应的协同加工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针刺具有反相关脑网络调节模式的神经表象,并对占针刺机理研究主导地位的负激活边缘系统理论提出质疑;最后,为了深入说明针刺持续性神经表象的具体生理加工机制,本文运用fMRI研究技术与生理行为指标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通过构建经典的恶心负性情绪模型,实现了对针刺持续性效应中枢神经调控机制及其对应生理机制的探索性研究。具体的实验设计及研究成果包括:
实验一:基于多组块实验设计的针刺持续性效应假说的验证。此实验通过对多组块实验设计各个阶段针刺神经响应模式的提取,验证了针刺持续性效应存在的假说;指出由于针刺持续性效应的存在,以往研究分析方法违背了减法原理基线的选取原则,从而可能导致分析结果的偏差。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模型的多组块实验分析方法已不再适合fMRI针刺研究。
实验二:针刺持续性效应神经时变响应特征模型的初步建构。由于以往基于模型的多组块实验分析方法已不再适合针刺持续性效应的研究,该实验引入了非重复事件相关的实验设计以及基于指数加权的滑动平均检测算法,深入分析了针刺中枢神经的时间响应特征信息。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针刺可引发大脑随时间变化的复杂动态响应模式,对针刺中枢神经响应的考察应综合其时空二维特征信息。
实验三:建立针刺反相关脑网络调节模式的假说。本实验采用非重复事件相关的实验设计模式以及同步动态脑网络分析算法,对针刺大脑核团动态激活响应的交互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针刺持续性效应以大脑反相关组织形式实现其协同加工作用机制,而并非对大脑产生单向调节作用,我们对占针刺主导地位的负激活边缘系统理论提出质疑。
实验四:建构了针刺持续性效应神经调控途径以及生理加工机制的研究模型。针对现有针刺研究模式因为缺乏对实验因素的有效控制,从而可能导致结果一致性低,而且以往研究可能无法真正探明针刺具体调控途径这一研究现状。本实验通过构造恶心负性情绪模型,实现了对实验因素以及个体机能水平差异的有效控制;并运用生理行为指标与功能磁共振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不仅在针刺多个穴位上再次验证了针刺持续性效应存在的假说,而且深入分析了针刺不同穴位所引发的持续性效应对该模型的调节作用以及潜在的生理加工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针刺不同穴位可引发对恶心负性情绪模型的选择性调节机制,并且与恶心生理指标以及焦虑水平的变化直接相关,据此得出针刺穴位发挥功能为导向的神经调节机制的结论。该研究不仅可以为解密针刺作用发挥复杂多系统效应提供全新的研究途径,而且为针刺神经影像学研究结果指导临床应用提供实证性理论依据。
|
|
|
|
1 |
何立岩;儿童脑磁共振功能成像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3年02期 |
2 |
章士正,刘海,崔恒武,张峭巍,翁旭初,方松华,胡兴越;国人汉字书写神经基础的脑功能成像[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4年01期 |
3 |
冯晓源,刘含秋;功能磁共振成像在中国的研究现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4年05期 |
4 |
孙华平,冯晓源;功能磁共振成像在物质依赖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4年05期 |
5 |
周文珍,卢光明,张志强,于龙华;灰质异位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附3例报告)[J];放射学实践;2005年06期 |
6 |
吴志远,缪飞;强迫症的功能性影像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5年04期 |
7 |
Janszky J.
,Ollech I.
,Jokeit H.
,F.G. Woermann,袁海峰;痫性活动对颞叶内侧功能磁共振成像活动偏侧性的影响[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5年04期 |
8 |
顾杰斌,曹志彤,郑希;基于MFc算法的fMRI数据集不平衡问题的处理[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年08期 |
9 |
陈兴时,张明岛;事件相关脑电位与事件相关功能性磁共振[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5年04期 |
10 |
杨永秀;蒋正言;;功能磁共振成像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领域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年12期 |
11 |
刘海洪;刘哲宁;郝以辉;李凌江;徐林;;精神分裂症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近况[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6年01期 |
12 |
张乐;张云亭;张权;郭宏;;视觉途径阿拉伯数字刺激脑功能成像研究[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
13 |
郑文斌;陈小轲;刘国瑞;吴仁华;;运动区占位性病变患者皮质功能重组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年28期 |
14 |
尹建忠;王建利;杨庆宪;祁吉;;阿尔茨海默病的嗅觉功能减退与功能磁共振成像[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8年02期 |
15 |
方卓;胡治国;张学新;;心理理论的脑功能成像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3期 |
16 |
黄满平;梁赵玉;于小平;李国文;;肌力级别不同实验者手运动功能区的fMRI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年07期 |
17 |
黄菊英;李海云;王春燕;鲁玮媛;许莉莉;刘志翔;严华刚;;血氧水平依赖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发展[J];医疗卫生装备;2008年08期 |
18 |
吐尔逊江·艾力;杨新玲;;帕金森病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
19 |
吴增志;孔抗美;;人类脊髓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0年11期 |
20 |
冯燕韻;黄飚;;语言功能磁共振成像任务设计的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1年01期 |
|